动态
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和什么(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我国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特征有: 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 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使然,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个基本特征,创新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扩展资料: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一项长期、曲折、艰苦的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
人们既要深刻认识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迈过去的坎,也要坚定一定要过这个坎的决心、一定能过这个坎的信心。咬定目标不放松,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扎扎实实做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我国经济发展就一定能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2015年我国GDP预期增长目标为7%。即便是7%的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的。数据显示,2011-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长9.5%,2012、2013年均增长7.7%,2014年增长7.3%,2015年上半年增长7.0%。国家统计局表示,“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近8%,将远远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
2、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
3、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
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4、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后者又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从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产业、产品、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不断深入。
扩展资料:
《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
《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态”作为中国高层对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意义。
而《人民日报》的三篇评论恰为人们清晰呈现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整体面貌和未来趋势,正如评论中所说,“面对新常态,我们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我国经济特点
答:我国经济特点
一、经济总量再创新高,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5年来,面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国内结构调整阵痛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二、第二产业规模稳步扩张,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5年来,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开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第二产业总量不断扩大,工业结构调整优化。
1、第二产业总量继续做大。
2018年,修订后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6483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7%。
2、先进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
2018年末,全国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33573个,比2013年末增长24.8%;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9.5%,提高1.7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撑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5年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同时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带动第三产业持续较快发展。
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新市场主体迅猛增长
5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不断推进负面清单制度,切实放宽市场准入,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五、创新发展深入推进,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
5年来,全国上下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优化创新生态,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六、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地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5年来推动区域间优势互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区域发展协调性趋于增强,有效拓展了我国经济发展优势空间和回旋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