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和讯投顾刘粤峰:大资金操作的核心逻辑 ——强度优先于新旧
直击大资金操作的核心逻辑 ——强度优先于新旧,本质是对 “确定性” 和 “可操作性” 的极致追求。?
大资金的体量决定了它不能像散户那样 “船小好调头”,所以对 “持续性” 的要求远高于短期波动。所谓的 “强度”,本质是市场共识的集中体现:当一个方向能持续拉出更多涨停、吸引更密集的资金参与时,意味着它形成了清晰的赚钱效应,资金进出的流动性有保障,后续接盘力量也更充足。比如之前稀土板块,虽然属于前期已有热度的方向,但二季度业绩爆发带来的连续涨停,让大资金敢于持续介入 —— 即便位置不算低,但其每天十几家涨停的强度,证明了市场对其供需逻辑的认可,资金进去后有足够的腾挪空间。?
反观那些低位 “新兴” 方向,如果同一天爆发时涨停数不足 10 家,本质是市场共识薄弱。这种情况下,大资金一旦进场,很可能面临 “进去容易出来难” 的困境:想买时筹码分散,想卖时没人接盘,最终只能沦为 “一日游”。就像有些突然冒出的概念板块,看似新鲜,但缺乏持续的资金接力,强度撑不起来,大资金进去就是 “接盘”,自然避之不及。?
再者,“强度” 背后是对 “逻辑硬核度” 的验证。高位热门方向能维持高强度,往往是因为支撑其上涨的逻辑未被证伪,比如保险资金入市推动的权重股,虽然是热门板块,但 35 万亿资金预期带来的强度,让市场形成了 “持续有增量资金” 的共识,这种强度显然比一些缺乏实质支撑的新兴概念更可靠。?
对老道的游资和大资金来说,“强” 代表着三大核心优势:足够的资金容量、清晰的赚钱效应、可预期的退出路径。新旧只是表面标签,真正能让资金安全落地的,永远是 “强度” 带来的持续性。所以哪怕是高位热门,只要强度在线,大资金就敢重仓;反之,再新的方向,强度跟不上,也只能沦为观望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