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群智咨询:预计Q1中国独立显示器市场出货量约500万台 同比下滑3.
根据对1~2月份中国独立显示器整机市场出货规模走势的监测数据,群智咨询预计,2024年一季度中国独立显示器市场出货量约500万台,同比下滑3.8%,环比小幅回升4%,呈现平淡开局。
平淡的“开门红”作为中国市场研究的指南针,指出了2024年中国独立显示器市场所面临的新变化与挑战:
1.成本上行压力加大,低价竞争策略面临调整
回顾2023年中国独立显示器市场的增长动力,面板及半导体器件成本在2022年的深度下行乃是重要基石。受益于成本下行,低价竞争成为了2023年中国市场竞争的主要策略,推动着市场朝着以价换量的逻辑发展。但自2023年底开始,显示器面板及相关半导体器件的成本已在酝酿上涨之势,且此轮上涨的涨幅预期相比2023年的情况更为强烈。成本上行压力加大,通过供应链传导至市场各方主体,调整低价竞争策略已成为潜在共识。
2.需求面未有明显起色,渠道库存压力加大
2024年中国独立显示器市场的渠道基础同样与2023年开年时具有差异性。不同于去年同期低库存的状态,由于2023年连续三个季度的高位出货,2023年第四季中国独立显示器市场的渠道压力已经明显加大。为此,头部品牌不得不通过相对极端的方式进行出货调节,从而导致2023年第四季出货规模环比大幅下滑至480万台左右。
渠道库存压力加大,一方面是
3.市场规模具有瓶颈效应,品牌格局再平衡化
群智咨询认为,中国独立显示器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瓶颈,以两百万台市场规模为分水岭,品牌的渠道结构、产品策略以及供应链结构将面临重要挑战。当前中国独立显示器市场的年度总规模约为2000万台,其中主力电商平台所代表的线万台,以DIY市场为代表的线万台。
当某个品牌要突破两百万台的市场规模,就需要在单一渠道占据20%以上的份额,或者在线下与线%。考虑线下DIY市场的份额高集中度,以及线上零售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TPV系以外的品牌要突破两百万台的市场瓶颈是非常困难的。2023年,惠科通过补全线上市场的渠道及产品短板,实现市场规模从173万台往238万台的跨越。展望2024年的市场竞争格局,目前还很难看到其他品牌具备类似能力实现新一轮的瓶颈突破。因此,中国独立显示器市场的竞争格局将呈现新一轮的再平衡化。由于竞争格局的再平衡,品牌之间的出货竞赛也将随之平息,市场重新回归理性。
据此,群智咨询认为,2024年中国独立显示器市场将从破局期转变为再平衡期,当前市场的发展基调也将从积极竞争转向相互制衡。受此影响,2024年中国独立显示器的出货规模预计约为2050万台,同比小幅下滑约1%。
竞争格局篇:成本“天平”迎来调整,品牌版图再平衡
2023年中国独立显示器市场发展的核心思路为“市场下沉”。与之相应的,品牌竞争格局也呈现出“本土化”和“去中心化”的特点。本土品牌凭借灵活的供应链特点、成本下行期OC面板资源的成本优势以及极致化的产品性价比策略,向国际品牌群攫取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展望2024年显示器核心器件的成本趋势,尤其是显示器面板的成本趋势,群智咨询:在其品牌群共同努力下,联想去年四季度突破至中国独立显示器出货第一位置。但考虑到其一季度的出货节奏调整,预计一季度出货环比收缩30%,同比增长2%。
惠科:受成本上行压力、渠道库存变化趋势、集团盈利诉求以及规模瓶颈效应等多重因素影响,2024年计划采取理性出货策略。基于此种相对理性和审慎的态度,其今年上半年的表现也将呈现出同比微增的趋势,预计一季度出货环比增长5%,同比微增1%。
飞利浦:受到利润诉求的牵制、组织架构的调整和产品竞争力问题影响,去年四季度表现相对疲软,出货表现未能达到预期。因此Philips相应地调整了一季度出货计划,且在目标制定上更为审慎,预计一季度出货环比增长23%,同比下滑29%。
小米:小米在中国独立显示器市场侧重线上零售市场,凭借极致性价比的产品策略和灵活的供应链特点,将自身的出货表现推至单一渠道下的规模极致。考虑小米在渠道布局上的特点,预计短期内会面临市场规模瓶颈问题,今年出货增速将减缓。但由于其去年一季度的出货基数较低,预计小米一季度环比收缩23%,同比积极增长26%,市场份额稳定在8%左右。
渠道特点篇:传统线上市场触及 “天花板效应”,销量维持高位稳定
随着近两年线上市场整体规模连攀新高,且渠道占比持续增长,线上市场的“天花板效应”将逐渐显现。2023年下半年线上市场已经表现出销量增势减缓的趋势,四季度线万台,同比微幅收缩。线上市场的竞争重点即将迎来“量”到“额”的转变,营业额指标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产品结构持续升级为大势所趋。因此,群智咨询预计,2024年一季度线万台左右,同比持平,环比周期性回落。
在2023年中国独立显示器市场下沉的特点中,线上市场表现尤其明显。千元以下市场份额达到7成左右,其中500元以下市场份额占比接近25%,中端市场价格段由1500-2000元下沉至1000-1500元,但值得注意的是高端显示器的市场份额仍保持稳定。
线上市场的下沉趋势主要集中在主流及中高端显示器产品中,更多的是来自于本土品牌在产品结构升级的大势之下,通过QHD对FHD的取代,通过23.8英寸对更小尺寸的取代,通过高性价比高刷机型对通用办公机型的取代完成。在高端显示器竞争中仍然以一线品牌为主,由于高端用户对品牌价值与产品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一线品牌在高端显示器市场仍占据着有利地位。
技术趋势篇:Mini LED / OLED短期内有望呈现双线发展
OLED与MiniLED均定位在高端显示器市场,两者的竞争分野之势已经开始显现。
中国OLED显示器自2022年开始发展,目前市场体量仍旧较小,品牌参与主体更多集中在一线品牌群中,目前以三星、飞利浦、华硕等为主,季均出货在10K左右。2024年,随着OLED产品的推陈出新,以及主力品牌在高端电竞产品线的积极导入,OLED在中国市场将持续积极增长。群智咨询预计,一季度OLED显示器整机出货约20K,其中电竞OLED出货占比在7成左右。全年来看,OLED显示器的出货规模约为10万台,同比增长近一倍。展望未来,2026~2027年伴随高世代OLED新产线的陆续量产以及现有高世代OLED产线的折旧趋于完成,预计大尺寸OLED产能会更积极地向显示器应用释放,OLED显示器的供应成本也将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有助于OLED在全球及中国高端显示器市场崛起。
相较于OLED在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性增长步伐,MiniLED在中国与全球市场维度或将呈现差异性表现。从全球角度来看,由于Mini LED存在技术路线分歧所造成的标准化不足问题,消费者对MiniLED的技术认知存在一定的障碍,从而导致主力品牌的MiniLED出货表现难以提升。进而影响了主力品牌对于未来MiniLED显示器技术的积极性,限制了MiniLED显示器在全球范围内的成长步伐。但在中国区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中国Mini LED显示器市场有着更多的本土品牌参与,本土品牌群更倾向于布局低分区低成本的产品,通过打造高性价比的MiniLED产品与主力品牌的中高端LCD产品进行竞争。因此,中国MiniLED显示器市场将具备中长期的持续增长能力。群智咨询预计,一季度Mini LED出货约25K,实现同环比双增长。从全年来看,MiniLED显示器的出货规模预计将达11万台,渗透率提升至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