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文旅企业:新职业助力破困局,实现三大转变
近年来,我国文旅产业发展中,游客“品质化、个性化需求”增长与文旅人才短缺矛盾突出。人社部公示文旅新职业、新工种,教育部新增文旅相关专业,为企业破解人才困局带来机遇,指明路径。 当前,文旅产业正从“流量驱动”向“品质驱动”转型,数字化、个性化、国际化特征鲜明。新增职业、工种与专业契合企业核心需求。 在数字化与智慧化人才需求上,智慧景区管理师等工种直击景区痛点,如黄果树景区升级需复合型人才优化管理、提升体验。 专业化与国际化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国际邮轮管理专业储备高端人才,文创等职业推动特色产品运营,西安汉服产业年产值超5亿。 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上,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师等工种为生态旅游提供人力支撑,在多地发挥重要作用。 新职业等发布为企业与院校合作指明方向,破解“人才供给错位”难题。 共建“订单式”培养体系成效显著,如山东、海南、贵州等地模式,提升服务标准化水平。 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很重要,多地涉旅协会和企业搭建,促进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对接。 政策激励和精准就业驱动校企深度合作,地方政府给企业支持,行业协会助毕业生就业,提升从业者收入。 面对“新角色”技能迭代,文旅企业重构内部机制,从“被动输血”转向“主动造血”。 企业构建阶梯式技能认证体系,依托组织员工考证,引入培养模式培育本土化团队。 加强实战化场景建设,企业联合院校建实验室,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与马蜂窝搭建实训中心。 完善激励机制留住核心人才,建立补贴、晋升等机制,鼓励员工跨领域学习,提升服务附加值。 “新角色”涌现是起点,文旅企业要主动融入国才战略,实现三大转变,构建“人才—产业”共生生态。 三大转变包括从“被动招聘”到“主动定制”,提前介入高校专业设置;从“单一技能”到“复合能力”,员工需兼具技术与文化能力;从“本地化”到“全球化”,借力合作引进高端人才,推动品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