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刘勇:香港开闸稳定币,投资者需警惕风险
网表示,香港开放稳定币市场,旨在吸引全球发行机构落户,增强其国际金融竞争力,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探索新的路径与实践场景。
网的对话中给出了部分见解。作为长期研究金融科技、区块链与稳定币的专家,刘勇与沈建光、朱太辉、郭大治合著的近期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书中建议,应“尽快试点、循序渐进”地发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优先在香港开展发行与交易,再逐步推广至内地自贸区与自贸港,使用场景上可“先跨境支付,后金融投资”。
网强调,“稳定币未必真的‘稳定’。”
网:今年8月1日,香港正式生效,同时开展牌照申请。从牌照申请与批复情况看,目前进展和效果如何?您如何评价稳定币在香港开闸的价值和作用?
网:自稳定币开闸以来,一些券商和交易所、传统币圈资产等与稳定币有关的概念股出现了很大涨幅,您怎么看二级市场的这些反应?
网:您建议,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中试点稳定币支付,提升跨境结算效率。就目前的政策准备来说,这是否还为时尚早?跨境支付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比如汇率波动、资本外流、甚至洗钱等,稳定币会不会对这些问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网:无论是占比还是规模,美元稳定币目前都是市场主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美元走弱的趋势,为什么美元稳定币会如此强势?这会导致新的“美元霸权”吗?
网:一书中提出,人民币稳定币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抓手,对比美国来看,中国推动稳定币的节奏是否有点滞后了?稳定币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有哪些影响和推动作用?
网:中国监管层对稳定币一直比较审慎。上个月,周小川在一次内部会上表示,“要警惕稳定币被过度用于资产炒作的风险。”对此,您怎么看?稳定币可能用于资产炒作的路径和征兆有哪些?监管层对稳定币如此谨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网:今年以来,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发布风险警示,指出“稳定币”正成为实施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犯罪活动的幌子。就您观察,这些违法行为有哪些特征?它们与比特币的投资有什么不同?稳定币与法币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对于一些热衷炒币的投资者,您有哪些忠告?
网:从2005年央行发布,到2025年8月央行修订相关法规,取消电子支付交易限额规定,电子支付在中国用20年走完了从创新到规范、从工具到基础设施的过程。对于稳定币的发展来说,这一过程有哪些启示?
2005年的电子支付主要还是网银,公众还依托计算机实现操作。当时由于技术、安全等不完善,电子支付限额极大保障了账户安全。直到2015年左右,我还记得14年那会儿的春节红包大战,移动支付开始大规模普及,非银支付机构发展迅猛。一开始主打小额便民,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各种APP的出现,用户使用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网购行为大量普及,电子支付实现全场景覆盖。今年央行取消电子交易支付限额相关规定也是顺应市场发展。
这对稳定币的发展,确实有一定借鉴意义。整个发展过程,体现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平衡。作为相关监管部门,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需要关注技术创新对金融服务产生的影响,既保障金融安全稳定又能为创新提供空间。电子支付已经从工具发展成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一部分,链接电子商务等各种实体经济生态,稳定币未来也有潜力成为更广泛的香港金融生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