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金融需要防风险,但不发展是更大的风险
网展开交流,就上述问题提出建议。
网:防风险是央行目前比较重要的任务之一,支持经济也是,如何兼顾?
网:在当前利率处于历史低位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来支持经济?未来货币政策扩容的可能性有多大?
网:有关择机降准降息,你认为触发机制是什么?
网: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要求流动性保持充裕的状态,当前存准率处于历史低位,存准率保持在什么水平较为适宜?
网: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流动性陷阱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十五五”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是否存在“流动性充裕但信贷需求疲弱”的结构性矛盾?
网:2%的通胀目标与当前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否相适应?
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官方强调“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逐步弱化对M2增速的硬性目标,转而关注“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动态平衡”。当前更合理的政策目标是什么?
网:未来数量型指标还重要吗?
网:在市场利率方面,比如利率走廊或者国债的收益率曲线,其建设未来会有什么变化?
网:当前中国宏观政策框架强调“财政主导、货币配合”机制,有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您怎么看待?
网:去年刚启动的时候此举被解读为QE,您的观点是?
网:积极的财政未来有多大空间?发力方向会有哪些?
郭田勇:财政支出力度肯定是衡量财政松紧的一个标准。不过中国的财政政策掣肘较多。中国的广义财政赤字率与国际主要经济体存在显著结构性差异。中国财政扩张高度依赖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地方融资等“准财政”手段。
地方政府尤其是市级县级层面,融资情况相对复杂。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数据一直未由官方直接统计公布,主要依赖市场估算和学术研究,中央财政也未必能完全洞悉其融资规模。近期一些省份也在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通过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资金杠杆化盘活土地、矿产等资源,也是推动地方经济转型的一种方式。
中央政府扩张财力的空间较大,但也需要掌握好资金的使用方向。此前也有过讨论,财政应该继续投基建还是消费,也有讨论应该直接发放消费券。这些政策都指向几个目的:促进经济增长,解决民生问题,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
有观点认为,“只有无效投资,没有无效消费”,有关两者具体的拉动作用,还需要具体的计量模型加以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