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大热的新能源、军工该如何上车?
不经意间,A股的风格转换已悄然完成,价值让位于成长,沪深300等蓝筹指数以往在涨幅榜上的领头位置纷纷被中证1000等中小盘指数取代,前两年被大消费牢牢占据的C位,如今也换上了新能源、军工、顺周期等新面孔。有句老话说得好:“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也不会打”,这话用在股市上似乎也并不违和。
风格转换以后,也给大家出了不少投资难题。高景气赛道市场关注度高,最近几个月涨势强劲,但一旦调整起来,也非常猛烈,一些已经在车上的朋友在考虑:是否该找机会下车?更多还没来得及上车的朋友则犹豫:到底还要不要上车,以及该以什么姿势上车,上什么样的车更合适?
从微观层面客户需求看,像去年底市场曾预计今年新能源车的销量在200万辆左右,今年4、5月份的时候,这个数字调升到240-250万辆,8月底又上调到300万辆左右,短短7个多月,预期销量就提升了50%。
中观层面看,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很长,从上游的矿产资源,包括碳酸锂,氢氧化锂等,到中游的隔膜、正极、负极等,还有电池等,再到下游的整车,整个产业链非常长,涉及的子行业和上市公司也非常多。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全球制造产业链中占据领先位置,有机会充分享受产业链发展带来的成果。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行业,上游原材料,主要是锂和其他原材料;中游就是电池制造相关的,包括隔膜,正负极,电子电池,还有一些化工材料等;下游就是整车厂。从供需格局来看,目前上游矿是最紧张的,且矿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品位上有很大差别,供给侧天然存在上限,而下游整车需求却很旺盛,所以我们当前更看好上游的矿产。
市场上一次关注到新能源这个产业链大概是在2015年的时候,当时新能源车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商用车,大家觉得这是个伪问题,怀疑它完全是由政府补贴催生出的行业,不具备长期需求的自发性,所以市场当时对新能源产业链的前景是怀疑的。加上当时新能源产业链上市公司比较少,难以验证市场需求是否真实。上市公司多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调研来交叉验证逻辑。由于上一轮新能源投资基本跟着政策走,当2018、2019年新能源补贴遭遇退坡,产业链上的个股都调整得比较厉害。
这个问题得分几个维度看:一是是否看好权益市场,然后才是能否投新能源。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权益市场前景还是不错的。在此前提下,选哪些赛道或者行业更好?我认为,在市场现有的主流赛道中,新能源的投资逻辑最清晰,需求也比较确定,加上中国企业在这个产业链上非常有竞争力,发展前景比较可观。
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市场会不断见证各种新能源利好政策。归根到底,新能源汽车这轮上涨行情,始于去年下半年欧洲加大了新能源的政策力度,继而各主要国家相继大力推出各项新能源汽车支持计划,今年7、8月份拜登政府也推出新能源汽车支持计划……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举动来看,各国家都希望自己能在新能源产业链中占据竞争优势。既然各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出各种支持政策,我们国家大概率不会落后,大的政策方向肯定是不断鼓励和促进这个产业链发展的。
实际上,军工板块从去年12月份就开始启动,今年2月跟随大盘回落,但回调时间和幅度比后者更长,原因在于,市场原本从去年四季度就预期军工板块今年会进入到基本面驱动的投资逻辑,但军工企业一季报出来后,整体表现不太好,大家怀疑军工是否回到了以往主题驱动的老路上。但5月份以后,市场又在微观层面发现了一些迹象,可佐证军工进入到基本面驱动投资逻辑:一是部分主机上市公司公告大额的理财和中报合同负债巨量增加,这意味着大规模采购或已开始;二是很多上游军工企业中报都超出市场预期。
军工的行情可能不亚于新能源产业链。军工背后大的投资逻辑是,原本政府提出要在2050年完成军队现代化,但几年前,这个时间表加快到2035年,最近又变成2027年完成。对整个产业链来讲,这意味着需求的集中爆发。另外,空军也进入到新型战机试飞阶段,后续有望催生大量需求。
军工属于高贝塔行业,如果是行业主题基金的话,波动会比较大,一般投资者可能无法承受。投资者最好匹配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实际情况购买相应的产品。如果风险偏好不是很强,可以考虑选择制造类基金,像中加新兴成长混合也会关注业绩比较确定的制造、科技、消费等行业。
不同行业发展阶段不同,看的指标也不一样。对处于发展初期的行业,就看能否快速放量,也就是利润能否快速在利润表上反映出来。反过来,如果行业不太增长或者进入到增长的中后阶段,主要看竞争格局,规模效应等。
在我的投资体系里,估值永远放在第二位。经典价值投资理论是用较低价格买到好公司,这其实是市场无效的表现。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迭代速度大幅提升,市场变得越来越有效率,以后更大概率是以比较高的价格去买最好的那批公司,而非一味低估值去买质地还不错的公司。
这只基金由中加权益投资负责人李坤元和张一然联手管理,股票投资比例为基金资产的60%-95%(港股比例≤全部股票资产的50%),主要以科技赋能为投资主线,着重把握创新行业投资机遇和传统行业升级转型,重点布局未来2-3年具有良好成长性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