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冉科技

财经资讯

措不及防!5亿用户最害怕的事,发!生!了!

时间:2021-09-26 10:37 阅读:

  第二,同意被授权人将本人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报送央行金融数据库及其他合法征信机构。

  花呗一旦它接入央行信用数据系统,就意味着用户的借款和逾期、违约信息,全面接入央行征信,如果发生违约、逾期等行为,就会对用户未来大额贷款,比如房贷、车贷等审批产生严重影响。

  花呗在全国有5亿活跃用户,这个新闻一曝光,立即掀起轩然大波。

  很快,花呗官方正式确认《个人征信查询报送授权书》属实,正逐步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关闭终止授权,但关闭后花呗将无法正常使用。

  按照央行要求,花呗向征信系统报送的相关记录包括:账户开立日期、授信额度、额度使用及还款情况等等。

  说白了,就是花呗用户基本信息、花呗额度以及还款情况,将会以月为单位上报央行征信。

  也就是说,用户在花呗上的债务也会体现在征信中,银行会根据用户财务状况、收支数据、借贷情况、历史信用等,综合评估用户贷款申请。

  花呗纳入征信,意味着个人征信场景进一步扩大。

  征信反应的是个人信用水平,是我们的经济“身份证”。

  征信好,一路绿灯;征信差,寸步难行。

  花呗纳入央行征信,意味着5亿用户必须时刻警惕自己的花呗还款情况。

  在这之前,如果用户逾期未还,花呗需要向法院起诉用户,申请强制执行。

  在这之后,无论贷款金额大小,哪怕是一块钱逾期,也会在征信系统留下不良记录。

  换句话说,用户逾期的成本大大提高。

  所以,我们在这里提醒5亿用户,时刻留心花呗的还款期限和金额,千万不能发生任何一次逾期,哪怕一次都不行。

  否则,以后买房买车,就要吃大亏了。

  今年6月,央妈发布了一份《2021年Q1支付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92亿元,其中年轻人占据绝大部分。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当下年轻人拖欠银行半年以上的债务高达892亿。

  2011年,这个数据只不过是80亿元。

  10年之间,翻了十多倍,相当于现在一个月的的逾期总量,赶上了10年前一年的总量。

  比信用卡超前消费更恐怖的是当下无处不在的网络贷款:

  1号花呗爸爸、2号微粒贷爸爸、3号京东白条爸爸、4号平安爸爸、5号分期乐爸爸。

  还有那些伸长脖子等着你入瓮的:

  微博借钱、美团借钱、360借条、小米贷款、芒果好贷、苏宁任性贷、百度有钱花……

  在放贷巨头们的鼓动下,失去自控力的年轻人纷纷沦陷,过上了寅吃卯粮的生活。

  比如,精心设计的洗脑广告:

  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将营销和人的智商联系在一起,暗示你不买买买,就等于智商低;

  爱自己,想花就花呗!——把悦己主义和消费捆绑起来;

  年轻,就是花呗!——好家伙,年轻人不要多想,看上什么买就对了;

  广告洗脑、算法跟踪、快速到账,对于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成了各大电商、网贷平台争抢的“蛋糕”。

  网贷平台高明之处在于即使知道你还款能力弱,但是只要有家庭在托举,只要有征信系统在护航,它就会放心地给你打开魔盒。

  澎湃新闻曾经报道过一起“女大学生援交事件”。

  广州某大二女学生想买一部新款手机,由于旧手机刚买一年,父母拒绝了她的要求。

  于是,她转向网贷平台借款。

  7天后到了还款日期,女大学生没钱还款,在中介诱导下她借了另一笔钱,过上了以贷养贷的生活。

  短短几个月,她的债务被垒高到10万元。

  “他说可以给我介绍客户,让我去做援交,否则再没办法帮到我”。

  很快,她开始了第一单“生意”,接下来第二单、第三单……

  发生在日本社会的事情,向中国呼叫转移。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必须要警惕消费主义的洗脑之术,拒绝为他们的营销买单。

  要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的欲望一旦打开就很难收得住。

  记住,坚持理性消费观,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无论花呗借呗还是京东白条上征信,都不会影响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