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邗江区级非遗扬州铜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如平,仿制青铜器 千锤百
杨庙镇有这样一位非遗传承人,他以手为道、以心制物,在千锤百炼间诉说坚守故事。他就是陈如平,因为热爱,从事仿青铜器制作已30余年,经他手制作的仿青铜器不下万件。通过自身努力,他创办了扬州市三鼎仿古工业品厂,他的作品巧夺天工,诉说着匠人匠心。
陈如平与仿古青铜器结缘30余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合过程。刚开始他由于缺乏经验,常常因为一个失误导致整个作品报废;由于手法比较生疏,导致产品反复修改;由于无人指点,常常翻阅典籍到深夜……他凭借一股钻研的韧劲,渐渐在透光铜镜制作、龙洗铜盆制作方面取得了较深的造诣。
“手工技艺需要天赋,更需要用时间去磨砺。”作为一个新手,那段时间陈如平焦虑不已,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头发掉得特别厉害。为了变成“老行家”,他暗下决心,经常熬夜研究文献记载、反复练习雕刻技艺,不分白天黑夜“充电”。后来,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他多次拜访同行,整整一年时间,每天早出晚归,深夜回到家径直走向工作室,有时候累了就趴在工作台上眯一会。他十分珍惜每次与同行的交流机会,把每一次参观学习都当成自我蜕变的良机。就这样,他的制作手法越来越娴熟,作品质量也越来越高。
30年初心不改、专心研究和孜孜不倦地探索,让陈如平从一位民间匠人成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凡用心之作,皆为灵性。”在陈如平的众多作品中,透光铜镜一直被他视为得意之作。该作品继承古法铸铜并与现代科学融合,以手工为主,经过精炼、浇筑、精磨、透光、抛光等十几道复杂工序后,成品完成。经过精磨后的铜镜已经具有一定的光泽度,由于古代透光部分的技艺已经失传,如今透光是一道与现代科学融合的工序,需要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对镜面进行处理,使其能够成影,透出背面图案或其他图案。多年来,凭借精湛的技艺,陈如平仿制的历代青铜工艺品赢得了市场青睐,获得了业界好评,先后为哈尔滨金上京博物馆过双鱼透光铜镜和铜座龙。2017年,陈如平的作品曾编入区委宣传部制作的对澳文化交流作品集。
陈如平不囿于传统,在作品的构思上大胆创新。《大运河世界遗产》和《长江江豚》两件作品,分别见证着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长江江豚》尤以江豚的嘴部微笑状制作深见匠心。2020年,他被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评为“扬州铜器制作技艺”邗江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陈如平积极响应“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的号召,在杨庙镇赵庄村成立“陈如平非遗工作室”,先后参加邗江区乡土人才展销会和非遗宣传等特色活动。
杭月 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