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福建省全力优化港口航线网络提高周转效率
开年以来,我省全力优化港口航线网络提高周转效率——
跑好第一棒,畅通双循环
2月7日,福州港可门作业区6^泊位工程现场,码头钢管桩沉桩、引桥灌注桩浇筑等施工作业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该项目为省重点项目,总投资约21亿元,计划建设30万吨级、3.5万吨级泊位各一个,建成后可门作业区30万吨级泊位将达4个,形成连片规模优势,进一步提升可门作业区港口基础设施水平,巩固大宗散货核心作业区地位。
万物竞发向春来。新年以来,我省沿海各港口、码头继续以开年即开跑,开跑即冲刺的良好状态,奋力开启发展新篇章。
不断提升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全力促进内循环、全面加速外循环。今年以来,我省港口不断优化港口航线网络,发展多式联运,提高港口周转效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打通大动脉,畅通物流链。1月4日,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船智城轮在汽笛声中缓缓驶离厦门港海天码头,标志着厦门港2023年首条外贸新航线月,厦门港已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条,其中外贸航线条,有力保障我省外贸进出口和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
加速微循环,服务扩内需。1月19日,凯通66轮承载383TEU由福州江阴港区出发,开往湄洲湾港,标志江阴—莆田—泉州环省支线开通。串珠成链,织链成网,福建省内支线已全面覆盖沿海六座城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海上物流微循环顺畅通达,各港区功能互补、箱源互通的优势进一步发挥。
以港口为节点,多式联运联出发展新速度。1月6日,满载1800余吨煤炭的东风号专列从湄洲湾港肖厝港区首次发车。在运行首月里,疏运煤炭量已达肖厝港区煤炭吞吐量的18%,兴泉铁路成为港口货物集疏运的又一高速路。
全力解决出口企业需求,服务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我省港口积极探索以集装箱、散货船等形式出口新能源汽车。2月4日,在厦门港东渡现代码头,总价值约1.1亿元的150辆金龙客车顺利装上利比里亚籍散货船缪斯号,运往欧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塞浦路斯。本次出口的车辆包括35辆锂电池电动车,这是我省首次使用散货船载运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海运出口。据了解,去年通过远海码头发往世界各地的新能源汽车超过4300辆。
智能化、自动化更为港口插上腾飞的翅膀。去年底,湄洲湾港罗屿码头装船机智能化系统投入运行。2月2日,罗屿作业区10^泊位在不到14小时的时间里,完成了红宝石2轮5.5万吨铁矿石的装船作业,再次刷新开港以来装船效率纪录。
继厦门港远海码头建成全国首个5G全场景应用智慧码头,海润码头完成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智能化改造后,福州港江阴港区、湄洲湾港罗屿码头、厦门港国际货柜码头、泉州港太平洋码头等也大步迈开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步伐。
在福州港江阴港区,一身黄色外衣的5G智能巡检机器人成为码头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机器人按已设置的时间、路线、巡检内容进行自主巡检,港区工作人员在集控中心就可实时掌握机器人传回的巡检实况和告警信息,及时处置异常情况。
2022年,福建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7亿吨,达7.14亿吨,同比增长3.2%。全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达45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98个。福建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港航系统将着力实施国际一流强港工程,全面增强港口核心竞争力、聚合支撑力、辐射带动力,全力打造畅通稳定的国际物流供应链,更好服务我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