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冉科技

快讯

70-90后养老困局何解?专家提出五大路径

时间:2025-08-19 14:57 阅读:

  家庭变小了,人口流动快了,靠子女养老越来越难!“银发族”如何安享体面晚年?这已成为数亿家庭心头沉甸甸的问号。

  近日,中国新闻社国是直通车主办、大家保险战略支持的“城心守岁月——共绘中国式养老新图景”主题沙龙在京举办,多位专家共议养老新趋势,更开出破解当下困局的“药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养老方式和制度体系发生了巨大变迁。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杜鹏指出,养老方式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化养老,基本养老服务也从兜底补缺迈向均等普惠,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又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中国式”特征。

  “中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家庭共时性变迁’,‘70后’‘80后’‘90后’都面临着养老困惑。”杜鹏特别点名。

  该如何增强他们的养老安全感?杜鹏提出五大关键路径:一是政策支持制度化,建立稳定的养老预期。例如,可考虑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立体化政策体系,强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框架中各类服务的联动;通过?政策导向牵引优质服务资源下沉等。

  二是服务体系分层化,减少养老支持焦虑。杜鹏提到,可在社区养老机构和街道层面建设融合老年食堂、日间照料等功能的一站式综合体,打造步行15分钟可达的“服务圈”。积极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

  三是服务内容精准化,提高服务质量。例如在精神关怀与社交支持方面,通过心理疏导、文化活动、邻里互助等形式,缓解老年人孤独感并增强社区归属感。

  四是服务机制智慧化,发挥科技力量。杜鹏建议,搭建养老云,统筹服务机构、志愿者、医疗资源等要素,优化服务匹配效率。以智慧技术赋能服务精准供给。

  五是主体协同多元化,合力构建养老安全网。杜鹏认为,可通过税费减免、运营补贴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扩大专业化服务供给规模。多元协同激发服务活力,同时支持涉老公益基金会、基层老年协会等组织发展,激活社区内生动力,形成“政府兜底+社会补充”的服务生态。

  我国社会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演进和家庭结构深刻变迁的双重叠加挑战,家庭养老“高需求”和“弱能力”的矛盾日益凸显。

  大家保险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欣强调,养老服务不能仅依靠家庭,需要整合家庭、商业和公共资源,实现跨领域、多层次、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供给。如今,越来越多社会力量积极响应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多方协同打造中国式养老的解决方案。

  “保险行业是目前中国养老市场上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李欣强调,保险行业依托险资深厚的长期资金储备和战略纵深,在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方面深入布局。特别是机构养老端,国内头部保司纷纷入局,逐步探索出了重资产、轻资产、轻重结合等布局模式,在保障长者服务高品质的同时,初步跑通了一条可持续的商业养老之路。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锁凌燕指出,当前中国保险业面临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随着社会进步持续发挥保险的重要作用。保险业还需要关注居民的非财务风险。如果保险业能够在提供传统金融服务的同时,提供相应的关联服务以化解消费者焦虑,能在一定程度上给长寿社会贡献“保障密码”。

  锁凌燕认为,“保险+”范式的核心逻辑在于为银发岁月提供三重保障。一是资金保障,优先解决居民购买养老关联服务的资金短缺问题,再结合服务端持续的场景优化,激发居民服务需求、促进养老储备,规避财务风险。二是服务保障,通过提供融资服务满足养老产业服务商资金需求、为之提供稳定的客户群,促进范围经济解决盈利难题、减少资源错配问题,进而提升多元化服务的可及性。三是效率保障,以人为中心整合服务,关注各类影响银发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综合各类风险管理服务,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助力个人、家庭得到“闭环”服务有望改善银发生活质量、降低养老综合成本。

  锁凌燕提醒,老龄化推进带来背景风险系统性地增加,中国乃至国际社会都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经验,要及早推动多元化参与和探索。开始的时间越早,制度形式的腾挪空间越大,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越强。“比较确定的是,单纯提供经济补偿不再是保险演进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