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冉科技

热点

钒电池“异军突起” 跨越式增长前景可期?

时间:2022-07-30 20:45 阅读:

  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市场关注也是一个好的开始,未来发展趋势可以期待。从实际应用来看,其暂时难以迅速形成规模化应用,尚需通过逐步产业化来带动成本降低。因此,对于相关上市公司暂时影响有限,要注意资本市场的短期炒作行为、避免追高。”

  钒电池全称为“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是一种以金属钒离子为活性物质的液态氧化还原可再生电池。

  光大证券研报指出,液流电池的工作原理决定了钒电池是目前化学中安全性较高的技术路线。与锂电池不同的是,液流电池电解液与电堆相分离,由于钒电池电解质离子存在于水溶液中,不会发生热失控、过热、燃烧和爆炸。同时,钒电池支持频繁充放电,每天可实现充放电数百次,液态电解液使得过充、过放也不会造成爆炸和电池容量下降。

  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2》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投运的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09.4GW.其中,抽水储能为180.5GW,占比86.2%;新型储能25.4GW,占比12.2%;熔融盐储能3.5GW,占比1.6%。

  该白皮书内容显示,在25.4GW的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占比为90.9%,包含钒电池在内的液流电池占比仅为0.6%。

  电池百人会理事长、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向

  “钒电池的安全性较高,更适合储能场景。”兴储世纪总裁助理刘继茂向

  刘继茂进一步表示,中国锂资源高度依赖进口,存在被“卡脖子”的隐患,而我国的钒资源储量全球第一。此外,钒电池的催化活性高,正负活性物质分别储存在正负电解液储槽中,避免了正负活性物质的自放电消耗。在充放电能量转换方面,钒电池的效率高达75%以上,远高于铅酸电池的45%。

  “锂电池技术相对成熟,缺点是锂资源受限于海外供给。而钒电池资源优势明显,矿产掌握在自己手中,且钒电池中的钒易回收,是一种资源方面比较可控的储能技术;缺点是目前产业链上中下游还不够完善,初装成本高,能量密度有待提升。”于清教说道。

  关于钒电池的不足,刘继茂表示,钒电池能量密度仅为12~40Wh/kg,低于锂电池的200~300Wh/kg.钒电池另外一个缺点是,其目前初装成本是锂电池的2倍以上,要等到大规模量产后才可能达到低于锂电池的水平。

  刘继茂还提到,钒电池电解液中含有较多的浓硫酸,提高了钒五价的溶解度和水的析氧潜力,同时钒五价是有毒的。不过,考虑到整个生命周期,钒电池在环保方面仍然比铅酸电池有一些优势。

  纯钒为银灰色,质地坚硬,是一种高熔点的稀有金属。

  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钒金属储量6300万吨。其中,中国钒矿储量约950万吨,占比39%,位居第一;2~4位的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南非储量占比分别为25%、21%和15%。

  产量方面,USGS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钒产量10.7万金属吨,中国产量为7.3万吨,占比68%,资源可完全自给;俄罗斯、南非和巴西的产量占比分别为18%、8%和6%。

  作为钒电池重要的上游原料,我国钒产量、储量均居全球第一。国内钒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四川攀枝花地区和河北承德地区,湖南、广西、甘肃、湖北等省份亦有分布。

  扎根于攀枝花地区的,2021年钒业务营收达45亿元,占总营收1/3.同年,该公司收购“西昌钒制品”来扩大钒制品产能,并同大连博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谋划布局钒电池产业链。

  “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钒生产企业,去年钒制品的产量是4.33万吨,未来如有工艺优化,产能还会有微量提升。”

  同样身处钒资源的分布区域,该公司人士向

  除此之外,部分能源化工企业也已在钒电池领域探索布局。

  其中,钛白粉巨头龙佰集团方面向

  另外,上海电气人士告诉

  方面还表示,其目前有3GW的钒电池订单在手,汕头已建成的零碳园区储能项目使用的即为公司生产的钒电池。并且,公司在钒电池相关知识产权领域也具备一定竞争优势。

  上述研报显示,2021年是国内储能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元年。据CNESA统计,当年规划、在建和投运的储能项目达865个,总规模为26.3GW。

  “目前,包括钒电池在内的整个储能行业还不成熟,商业模式和规模化等方面尚有许多待解问题。”上述方面人士向

  该人士同时表示,上海电气认为,化学储能有望在2025年达到一定的规模,从规模化和全生命周期来看,钒电池较锂电池可能会更具优势。公司会根据未来市场情况,决定是否对钒电池做进一步布局。

  对于未来钒电池爆发可能对上游资源价格的影响,该人士表示,“我国并不缺钒资源,且钒几乎100%能够被回收利用。据公司测算,钒电池的充放电次数可以达到1.5万次,一个钒电池储能电站可以使用20年左右,因此钒价并不具备像锂价一样暴涨的基础。”

  方面人士向

  对于业务重心是否会随市场风向向钒电池产业链调整,方面人士表示,公司未来发展是否向全钒电解液领域倾斜,要看具体需求情况。“如果市场需求旺盛,产品盈利情况很好,公司自然会增加该领域的投入。”

  于清教指出,据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钒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未来随着政府补贴的持续投入、产业链成熟、以及伴随规模效应降本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钒电池将凭借优异的特性并由政策导向向市场导向过渡,其渗透率将逐步提升。预计2025年钒电池新增规模将达到2.3GW;2030年新增量将达到4.5GW,届时钒电池储能项目累计装机量将达到24GW,当年新增市场规模将达到405亿元。

  研报指出,虽然国内液流电池在新型储能领域的渗透率尚低,不过受益于资源自给、安全性、环保性和政策端的多重优势,加之随着多个大型钒电池项目的逐步落地,钒电池的装机规模有望实现跨越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