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a股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天(中国股市最惨的一天)
历史上股票跌得最惨的是哪一年
从1992年到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8次熊市,其中第二次也就是1993年的这一轮熊市跌幅最大。
第二次大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
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也就开始了,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进而在777点展开长期拉锯,后来777点位失守,大盘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点,但这次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地膨胀。
扩展资料
第一次大熊市: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
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难怪有人说,还是早期的股市炒起来爽。
第三次大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也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但是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
短暂的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从1995年的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开始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票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条件具备。
第五次大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
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第六次大熊市: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
5·19行情过后,市场最关注的就是股权分置的问题。投资者普遍认为这是利空因素,解决股权分置也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轮行情也在悄然酝酿当中。
第七次大熊市: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10月28日
全国制造业和地产等支柱产业泡沫显现,危机四伏,在投资者普遍对行情盲目乐观之际,股指则开始一路下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指数随之一泻千里,仅一年时间,股指便从6124点狂跌至1664点。从此,进入几个月的震荡调整之中。很多制造业的老板,发现搞制造业赚不到钱了,所以投身于股市。
:腾讯财经-中国股市七次熊市
中国股市跌幅最大的是哪一天?
2015年7月27日,沪指下跌8.5%
跌幅=(现价-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100%。如果得出的是一个负数,那就是跌幅;如果得出的是一个正数那就是涨幅了。
例子:26日A股重挫,沪深股指分别录得逾7%和8%的跌幅。创业板指数则失守3000点整数位,以近9%的幅度创下历史最大单日跌幅。
我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哪一天?发生了什么?
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是2016年1月7日那天,A股半小时时间出现两次熔断,全市超2000只股票跌停。
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会成为证券史上最黑暗?这一切都是熔断机制惹得祸。
2016年1月1日起,A股引进熔断机制,1月4日第一天启动熔断机制,跌幅超过5%;尤其是1月7日那天,三大指数大幅低开,开盘后直线分钟触发第一次熔断。
根据熔断机制规定,当大盘跌到5%之时,需要停牌15分钟,出现暂停交易;随后恢复交易,结果开盘两分钟后大盘跌到7.04%,直接全天停牌收市。
这是A股历史交易时间最短的,同时熔断机制也是被称为最短暂的制度,推行几天后,在1月8日紧急取现熔断机制。
2016年1月4日~1月7日四个交易日连续暴跌,被称为2015年股灾3.0版,这个行情一定会记载在历史,让股民投资者永远都不要忘记那几天的走势,时刻提醒自己,这就是股市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怕之处。
当然A股历史黑暗的时机还特别多,类似一些大盘乌龙指数,仅供一分钟的时间大盘指数拉升,随后又快速打压下来,这个黑暗背后到底什么因素,估计至今都还是一个迷。
当然证券史上还有很多黑暗的时候,这些时候都会记录到历史,都是时刻提醒所有股民投资者,这些事件足够说明股票市场的风险是巨大的。
6000点跌到1600是不是中国股市历史上跌的最厉害的一次行情?
不是, 最惨一次 79%
① 1992年5月-1992年11月 1429点跌至400点,历时5个月,最大跌幅达72%
② 1993年2月-1994年7月 1553点跌至325点,历时18个月,最大跌幅达79%
③ 1994年9月-1996年1月 1053点跌至512点,历时16个月,最大跌幅达51%
④ 1997年5月-1999年5月 1510点跌至1047点,历时24个月,最大跌幅达30%
⑤ 1999年6月-2000年1月 1756点跌至1361点,历时6个月,最大跌幅达22%
⑥ 2001年6月-2005年6月 2245点跌至998点,历时48个月,最大跌幅达55%
⑦ 2007年10月-2008年10月 6124点跌至1664,历时12个月,最大跌幅达73%
英媒为什么说3.27是“中国大陆证券史上最黑暗一天”?
“327”是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1995年2月23日,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违规交易327合约,最后8分钟内砸出1056万口卖单,面值达2112亿元国债,亏损16亿元人民币,国债期货因此夭折。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中国大陆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本来,国债期货是非常好的金融期货品种。国债由政府发行保证还本付息,风险度小,被称为“金边债券”,具有成本低、流动性更强、可信度更高等特点;在国债二级市场上做多做空,做的只是国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额,上下波动的幅度很小。这正是美国财政部成为国债期货强有力支持者的原因。当时我国国债发行难,靠行政性摊派。1992年发行的国库券,发行一年多后,二级市场的价格最高时只有80多元,连面值都不到。中国的管理者到美国考察了一圈,发现人家的这个宝贝不错,也比较容易控制,于是奉行“拿来主义”。
我国国债期货交易于1992年12月28日首先出现于上海证券交易所。1993年10月25日,上证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1994年10月以后,中国人民银行提高3年期以上储蓄存款利率和恢复存款保值贴补,国库券利率也同样保值贴补,保值贴补率的不确定性为炒作国债期货提供了空间,大量机构投资者由股市转入债市,国债期货市场行情火爆。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占上海证券市场全部证券成交额的74.6%。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陡然增到14家,成交总额达28000亿元。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1995年,与全国股票市场的低迷形成鲜明对照。
形势似乎一片大好。但问题出在327国债期货合约上。
327国债应该在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补贴率,每百元债券到期应兑付132元。与当时的银行存款利息和通货膨胀率相比,“327”的回报太低了。于是有市场传闻,财政部可能要提高“327”的利率,到时会以148元的面值兑付。但上海三大证券公司之一万国证券的总裁管金生不这样看,他认为高层正狠抓宏观调控,财政部不会再从国库里割肉往外掏出16亿元来补贴327国债。于是管率领万国证券做空。
1995年2月327合约的价格一直在147.80元—148.30元徘徊。23日,提高327国债利率的传言得到证实,百元面值的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一直在327品种上与万国联手做空的辽国发突然倒戈,改做多头。327国债在1分钟内竟上涨了2元,10分钟后共涨了3.77元。327国债每上涨1元,万国证券就要赔进十几个亿。按照它的持仓量和现行价位,一旦到期交割,它将要拿出60亿元资金。毫无疑问,万国没有这个能力。管金生铤而走险,16时22分13秒突然发难,砸出1056万口卖单,把价位从151.30打到147.50元,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这个行动令整个市场都目瞪口呆,若以收盘时的价格来计算,这一天做多的机构,包括像辽国发这样空翻多的机构都将血本无归,而万国不仅能够摆脱掉危机,并且还可以赚到42亿元。
最意外的是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贴息,美联储调息时都是0.25%地调,咱们一下子竟然就是5个百分点。当天下午,他陪证监会期货部主任耿亮在场内。耿说国债期货管理办法修改完了,准备发布。尉正在为此高兴,突然发现市场上气氛不对劲,各地国债市场都是向上的突破性行情,“327”价格大幅下跌,交易量突然放大了许多。出事了!
夜里11点,尉文渊正式下令宣布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327品种的交易异常,是无效的,该部分不计入当日结算价、成交量和持仓量的范围,经过此调整当日国债成交额为5400亿元,当日327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定的一笔交易价格151.30元。
上交所没有公布管和万国的名字,但是万国在劫难逃,如果按照上交所定的收盘价到期交割,万国赔60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管自己弄出的局面算,万国赚42亿元;如果按照151.30元平仓,万国亏16亿元。
5月17日,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当时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发出《关于暂停全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开市仅两年零六个月的国债期货无奈地划上了句号。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9月20日,国家监察部、中国证监会等部门都公布了对327事件的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决定说,“这次事件是一起在国债期货市场发展过快、交易所监管不严和风险控制滞后的情况下,由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辽宁国发(集团)公司引起的国债期货风波”。1996年4月,万国不得不与它当年最强劲的竞争对手申银证券公司合并。1997年1月,管金生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7年。
“327”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
首先,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监管乏力。1994年11月22日,提高327国债利率消息刚面世,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债期货就出现了振幅为5元的行情,未引起注意,许多违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327”中万国在预期已经造成错误无法弥补巨额亏损时,干脆以搅乱市场来收拾残局。事发后第二天,上交所发出《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中国证监会、财政部颁布了《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终于有了第一部具有全国性效力的国债期货交易法规。但却太晚了。
其次,保证金过低。327事件前,上交所规定客户保证金比率是2.5%,深交所规定为1.5%,武汉交易中心规定是1%。保证金水平的设置是期货风险控制的核心。用500元的保证金就能买卖2万元的国债,这无疑是把操纵者潜在的盈利与风险放大了40倍。这样偏低的保证金水平与国际通行标准相距甚远,甚至不如国内当时商品期货的保证金水平,无疑使市场投机气氛更为浓重。
第三,没有涨跌停板制和持仓限量制度。涨跌停板制度是国际期货界通行的制度,而事发前上交所根本就没有采取这种控制价格波动的基本手段,出现上下差价达4元的振幅,交易所没有预警系统。当时中国国债的现券流通量很小,国债期货某一品种的可持仓量应与现货市场流通量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并在电脑撮合系统中设置。从327合约在2月23日尾市出现大笔抛单的情况看,交易所显然对每笔下单缺少实时监控,导致上千万手空单在几分钟之内通过计算机撮合系统成交,扰乱了市场秩序。
第四,无法杜绝透支交易。我国证券期货交易所以计算机自动撮合为主要交易方式,按“逐日盯市”方法来控制风险,而非“逐笔盯市”的清算制度,故不能杜绝透支交易。交易所无法用静态的保证金和前一日的结算价格控制当日动态的价格波动,使得空方主力违规抛出千万手合约的“疯狂”行为得以实现。
第五,多头监管的弊端。中国的国债期货交易最初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推出的,《办法》颁布前,中国一直没有在法律上明确国债期货的主要主管机构。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并参与制定保值贴补率,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包括证券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的审批和例行管理,并制定和公布保值贴补率,证监会负责交易的监管,而各个交易组织者主要由地方政府直接监管。多头监管导致监管效率的低下,甚至出现监管措施上的线”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痛,以致于有段时间一提到期货人们总会联想起欺诈、疯狂和混乱。从1995年到2000年,是中国170余家期货企业日子极不好过的6年,监管层也整整思考了6年。2000年12月29日,中国期货业协会终于成立。经济学家戴园晨说,这一天象征着10年来风雨飘摇的期货业终获肯定,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两年来一直在积极组织调查327国债事件,准备写一个深入的报告,梳理一下发展中国国债期货的思路。
国债期货的基础是利率市场化,虽然目前利率市场化的工作已经启动,但程度还不够。因此,国债期货的推出还必须等待利率真正市场化的那一天。等待需要耐心,等待更需要技巧。淮南的柑橘很香甜,但是到了淮北就成了苦涩的“枳”,经验丰富的农民知道这叫“水土不服”。我们在引入金融创新工具的激情中忘记了要先打理好这里的监管气候和土壤,给它一个营养丰富的环境它才能顺利成长、恢复本性,否则只能是因发育不良而早夭。入世后,中国期货业肯定会等到“芝麻开门”的声音,一个真正的春天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