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基金基础理论]大小非减持是什么意思 大小非减持的规定细则
大小非减持指的是因为股改而流通于市场的非流通股。大小非减持中的“非”指的是限售股,也就是非流通股。若是用户拥有非流通股低于5%,就叫做小非;若是用户拥有非流通股大于5%,就叫做大非。在非流通股流入市场后,拥有非流通股的用户就会抛出来卖掉进行套现,这就叫做减持。
大非一般都是公司的大股东,战略投资者,一般不会抛;小非则是许多年的不流通,一但流通,又有很大获利,很多都会套现的。大小非减持的规定细则
1.非流通股解禁
按照规定,公司上市一段时间后,非流通股才可以交易或转让,且出售数量12个月内不能超过5%,24个月内不得超过10%,称之为“解禁”。解禁可分为原始股东解禁、定向增发解禁、员工解禁等。相应的,解禁时间对于不同身份的人要求不同,如董监高为12个月后、控股股东和实控人为36个月后等。
解禁后,即可“减持”套现,最常见的交易方式是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出售,包括集中竞价、大宗交易,另外还有协议转让、询价、配售等方式。
2.原有减持要求
对于董监高、大股东(持股5%以上的人)、实际控制人、核心技术人员(科创板要求)等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禁止、限制要求。但总体上可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禁止短线交易:几乎全部身份持有者都要求,若是在6个月内通过买卖股票得利,归于公司。
(2)不同身份有不同的减持比例限制:如董监高要求“每年转让不能超过其持有的25%股份”;大股东要求“集中竞价方式减持的,任意连续90自然日,不超过1%;大宗交易方式减持的,任意连续90自然日,不超过2%”。
(3)敏感时期禁止减持:发布年报、半年报前30日;公司季报、业绩预告前10日等特殊敏感时期禁止减持。
(4)提前披露:通过集中竞价减持的,不管减持多少,都要提前15个交易日披露。
3.减持对二级市场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大小非股中原始股由于
大股东持有的股票较多,多数情况会找专业的“代减持”机构帮助自己分批分次的完成减持目标。有了专业机构的参与,加上提前15日披露的要求,再叠加二级市场彼时的牛熊市情况,再再叠加公司实际经营情况、主力资金意愿等因素,也衍生出了很多恶意、违规减持的套路,侵害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
举例来说,股东在股价低位时发布减持公告(增值的部分不交税,可以一定程度上避税),通过集合竞价卖给自己利益相关账户(亲朋好友等),将自己的股份减持到5%以下(不再是大股东,再减持不需要发布公告)。然后与主力资金勾兑,拉升股价,吸引散户抬轿,一方面将利益相关账户股票卖出,一方面减持掉剩余不到5%的股份,最终实现成功套现及避税。
4.新规变化
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出台了《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为了保护广大老百姓的利益,限制股东行为,从破发、破净、分红三个角度施行“最严减持新规”。
“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一致行动人比照上述要求执行;上市公司披露为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第一大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比照上述要求执行。”
破发或者破净的公司,一方面是发行价过高,另一方面是成长性不够,比如电力、生物医药等板块,目前A股达到满足以上要求的公司约2100家。新规后,上市定价会更为理性,也更利于公司利益而非股东个人的利益。同时证监会表明,正在抓紧修改《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提升规则效力层级,细化相关责任条款,加大对违规减持行为的打击力度。
5.近期两个违反新规的案例
2023年8月30日,上交所向东方时尚发出监管工作函,东方时尚存在破发情况,且控股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340万股,违反新规。9月6日,控股股东已回复,将通过自筹资金于9月15日前购回已减持的340万股,并将相关受益上缴。表明了对违反新规者的严惩态度。
同样是2023年9月6日,我乐家居大股东减持超过7%的股份,且事先未报告及公告,严重违反了新旧两方面的规定,收到上交所的监管函,并要求在一个交易日内进行回复。对于这样顶风作案的情况,咱们期待再次的严惩,以维护证监会的效力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