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会计江湖|一路被骂却人生开挂:“华尔街之王”的成长故事
2022年2月25日,黑石发布年报,公司去年的总收入117亿美元,管理的总资产8809亿美元,其中收取管理费的资产总额在6500亿美元左右,业务涵盖房地产、私人股权、对冲基金、信用及保险等多项业务。苏世民作为黑石的全球主席及总裁,在2021年以个人身家347亿美元,位列美国富豪榜第19名。
苏世民没有学过会计,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当时的他来说,就好像读一份外文报告。看到资产负债表脚注里面谈到的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次级债、可转换次级债等内容,简直是云里雾里。据说到今天说起这家公司,他还脊背发凉,额头冒汗。
好在他还有自己熟悉的东西,于是研究“全国学生营销”这家公司的业务。因为自己刚从大学毕业,知道学生的生活习惯,而公司的业务就是向大学生出售各种各样的产品,比如会销售一种人寿保险产品,但苏世民说没有见过身边二十几岁的人买;公司还针对大学生宿舍开展冰箱租赁业务,问题是学生不会爱惜租来的东西,一个本科生会在两年内就能把冰箱用报废,但公司会计上的计账,却是把冰箱的使用寿命定在六年。
以一台冰箱600美元算,如果使用两年,不考虑残值的情况下,成本就是一年300美元;使用六年,成本则为100美元,相差三倍。换句话说,公司在账上记录的成本少于实际情况,相应的利润就多出来了。
法庭上,律师以苏世民的分析意见加以质询,公司为什么没有采纳这份“专业”意见?代表说,这家伙是一个对业务一窍不通的白痴,所以没有采纳;但原告却将他刻画为天才专家,几年前就看到了其他高薪“专业”人士忽略的问题。
这是一位老牌合伙人安排的,旨在对一家航空公司座椅制造商展开分析。3年前,飞机座椅市场达到顶峰时,该公司被高价出售,但此后飞机销量开始下降,公司价值暴跌,合伙人要求苏世民弄清楚之前支付的价格是否合理。
经过商学院熏陶的苏世民,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他在没有计算机和相关数据库的情况下,废寝忘食地呆在地下档案室,人工翻阅报纸,最后写了一篇数据翔实、结构完整、结论清晰的长达68页的报告,心中的得意之情简直难以言表,等着被合伙人表扬。
与另外一位合伙人的合作也不顺利。当时,苏世民和一位刚成为合伙人的A去考察一家食品加工公司,关于财务细节方面的材料是苏世民准备的,A则要进行演示。飞机上,A发现基础资料有错,因为从一开始就搞错了一个数据,这让后面的计算结果有一半左右都有问题,于是要求苏世民把算错的部分拿掉。
如果说上次一个标点符号是一个排印小错,这次是整个交易建议书都有问题,苏世民的羞愧可想而知。到了客户那里,A开始演讲:“如分析所示……我认为我们有一个统计错误”,他最后几乎扑在桌子上,把对面客户董事会成员面前摆的推介资料收回来,“即使不看数据,我也可以给诸位做介绍…….”。
B公司主营钢铁加工业务,也就是采购原钢进行加工,将制成品再销售给汽车、卡车及飞机制造商等。合伙人X看好这家公司,因为此前做过几笔B公司的交易,可以说了解这家公司,而且B的高管也认识他。现在公司准备出售,黑石有机会展开独家调研,看是否适合收购。
独家调研,公司的盈利很不错,价格也比较合理,再加上合伙人的强力推荐,苏世民认为可以考虑。在正式出价前,另一位合伙人大卫来到办公室,对该交易表示异议。理由是B公司的全部利润来自钢材价格的上涨,这显然不可持续,一旦价格逆转,公司最终会破产,黑石按计划进行杠杆收购,也会破产。
怎么选择?X有理有据,跟B公司合作多年,了解内部情况,能回答所有问题;大卫论据虽然有力,但是外部人士,取得信息的水平和质量不如X,再说黑石以前的交易取得了很大成功。在这些前提下,苏世民选择X的方案,完成了交易。
苏世民都被骂懵了。从小到大,自己的父母都没有这么骂过他,但能怎么办?把人家的本金亏了,是因为分析存在缺陷,而最终拍板的是苏世民,也只能任由责骂了,能做的就是强忍泪水,还要赔不是:我知道了,以后努力改进。
而是,首先是看看人家骂得对不对,自己有没有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为不会财务分析,被骂白痴,报告不被采纳;读了商学院,分析专业了,结果报告仍然有瑕疵,从排印小错,到推介书大错,被合伙人骂得抬不起头来;终于自己当老板了,可以拍板了,结果单笔投资失误,公司交易亏钱又被基金投资人骂,但毕竟是自己犯错了,认错要立正,挨打要站稳。
其次还要知耻而后勇。不会财务分析,又想在华尔街混,那就好好学习进修,读个哈佛商学院;报告不完美,那就循规蹈矩,精益求精,逐步完善;投资失败,那就检讨决策中有什么问题,是程序、细节还是决策机制,如何改进以避免重蹈覆辙?
苏世民无疑是成功的,从一个财务小白,成长为一代华尔街巨鳄,无论是个人财富,还是社会声望都让人惊羡,更不要说在连接中国和世界方面的贡献。但即便是这样的牛人,职业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的;为人所津津乐道、他也聊以自嘲的,恰恰是一些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