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冉科技

推荐

媒体聚焦:华为“不造车”给谁上了一课?

时间:2023-04-13 08:21 阅读:

  人士回应称,广汽放弃与华为HI模式的合作后,目前该模式的合作伙伴仅剩长安汽车一家,北汽未来也将采取其他合作模式。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之前华为与赛力斯的模式得到了较多认可,但那需要车企与华为毫无保留、全身心地配合,而这并不容易。”

  江瀚分析称,大部分车企都有自己的利益,或是盘根错节的关系,能像赛力斯一样好好配合华为的整车企业其实不多。

  他表示:“毕竟整车企业更像一个集合者、一个平台,而即便是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其本质仍是这个平台上的参与者。如何既秉承开放的态度,又保持自己品牌的独特性,其实是让车企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

  江瀚认为,要想成为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博世”,首先要营造出一个更加客观、更加中立的形象,这需要长期的战略定力。“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路线之争之后,希望华为能坚持正确的选择。”

  事实上,并不是每一家车企都会双手欢迎华为这位稍显强势的供应商。正如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曾经所说,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如此一来,它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势力在智能化上有自己的追求,不会选择我们;因为制裁,外资车企不会选择我们;怕失去灵魂的传统主机厂,也不会选择我们。”余承东坦言,华为在汽车业务上面临着极大挑战。

  “前期研发等投入这么巨大,如果没有很好地让使用华为自动化解决方案的车进行大量销售,就不能商业变现,就无法实现商业闭环。”他表示,之所以还要坚持华为智选模式,就是希望与更多车企紧密合作,一起实现共赢。

  在余承东看来,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车企都有极强的整车生产等基础能力,包括工厂生产工艺、供应链管理等软硬实力。这些车企擅长的,都是华为所不擅长的。

  “华为擅长的是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包括软件、算法、云以及芯片,而这些又是部分车企所不擅长的。因此,我们和车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余承东总结说。

  在智能汽车时代,整车企业究竟该如何把握与零部件供应商的关系?车企的主导权是否会与供应商发生置换?眼下,这一系列的问题或许还没有答案。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认为,对于那些力争掌握自己“灵魂”的车企,整个行业应该多多加以支持;同时,也要大力欢迎华为等公司积极参与到行业竞争中。

  毕竟,只有到了形成“整车强,零部件也强”局面的那天,中国汽车业才能够真正脱胎换骨,在全世界更广阔的市场中书写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