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期权池公司有限合伙,期权池什么意思
1:股权激励中经常遇到哪些问题和疑点
讲起股权这个事儿,里面涉及到很多的问题,以下便是股权激励中经常能够遇到到的问题和疑点。
1、创业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方式通常有哪几种
创业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方式常见的有三种:
一是狭义的股权激励,就是实打实的股权,被激励的对象直接获得公司股权,成为公司股东,享有创业公司的股东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
二是期权,基于未来,由公司设定一个优惠条件,给员工在未来某个时点购入公司股权的权利,员工可以根据行权时公司的状况,选择是否行权,是否购买或者不购买;
三是虚拟股权,所谓的干股,一般只有分红权,而无其他股权权能,虚拟股权的股东不会出现在工商登记的股东名册上,除非经第三方认可或明知,一般并不具有外部对抗效力。
其中,股权,不适用于员工,是合伙人级别的才适用;虚拟股权,一般适用于业绩型的员工;而通用的是期权。
2、全员激励还是部分激励根据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如何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
股权激励,不是福利,也不是奖励。激励的价值在于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大家对公司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而促成公司估值的提升,进而促进自己的份额价值的提升。所以,不建议做全员激励,每个人都有期权,没办法跟每位员工的实际贡献挂钩,大锅饭,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激励要分阶段,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的员工提出不同的激励方案。常见的激励方案,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几个要点:
一、定目标,企业到每个阶段,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包括财务、客户、业绩等;
二、定方法,股权激励方式很多,刚才说的,比如期权、虚拟股份等等,创始人对于什么员工,需要什么股权激励方法,要有所区别;
三、定对象,企业需要有自己的标准,基于公司的发展战略考虑,不同的阶段,激励不同对象;打个比方,在初期产品开发很重要。所以,前期可以更多的激励产品开发人员;在发展期,运营及市场显然更重要。所以,要更多的考虑激励市场运营人员。
四、定数量,企业拿多少的股权进行股权激励,达到激励的目的,又不失股权结构的安全性;
五、定来源、条件,用于激励的股权从哪里来,期权授予条件。
六、定权利义务、签合同,确定激励对象享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怎么行权,退出等。
3、从操作层面上来说,制定完方案后,还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保证股权激励方案最终达到效果
方案制定好后,要很认真的跟员工解释激励的意义,并释明主要条款,要点。让员工充分理解,才能充分配合,激励起他们的积极性。当然,激励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款上,要有配套的制度。包括绩效管理体系,薪酬体系,岗位管理体系,等等。
4、股权与期权的差别在哪里期权的行权价格如何确定
股权是我们一般讲到的,实际拥有的股权,享有公司股东的权利和义务。期权,顾名思义,就是期待的股权,是未来可能得到的权利,不是公司的股东。行权的价格,有按估值、净资产等方法,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一般是按激励时企业融资估值的一定比例。比如,估值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当然,不同的企业,行权的价格比例不一样,要看每家企业各自情况。
此外,行权的时间,行情是4-5年,4年比较常见。时间上一般是遵守企业正常发展到成熟期的时间也就是4年左右。
5、已经签了期权授予协议,离职后怎么办
公司给员工授予期权,员工离职后,期权的处理,一般是三种情况:
一、对于已经行权的期权,一般是约定在员工离职后,公司有权按照约定的价格,对员工持有的股权进行回购。
二、对于已成熟、但未行权的期权,一般给员工考虑决定,是否行权,如果员工选择行权,则按照协议的行权价格,继续购买;如不行权,就由公司回收。
三、对于未成熟,也就是不符合行权条件的期权,由公司全部收回,放回期权池。
6、期权池持有,都哪些方式,哪种方式更好
期权池设立,一般有创始人代持,有限公司持有,有限合伙企业持有等三种方式。各有优劣,时间关系,不具体展开。常见的方式,是设立有限合伙企业,有几个有点:
一、合伙企业在治理层面,比较方便,高效,通过订立合伙协议,可以较大自由度的约定合伙人入伙、退伙制度和分配机制,进而实现激励目的。
二、通常由创始人担任合伙企业的GP,可以较小的投资,增强对企业的股权控制权,有利于保障创始人对持股主体,也就是合伙企业的控制权。
三、税收优惠,有限合伙企业不缴纳企业所得税,避免了双重税赋,有限公司就需要双重征税。在是否做税收筹划的同等前提下,一般而言,有限合伙企业的税赋,相对少一些。
所以,创业企业可以考虑采用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期权池持股平台。同时,各地对有限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优惠政策等,都不一样,在设立时,多加比较。合伙企业,可以设立在全国各地。
7、从法律的层面来说,哪些协议是具有法律保障的,如何避免公司开出口头支票
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符合合同的要件要求,激励对象与公司之间签订的协议是具有法律保障的。很多创业企业为了招募团队,在招聘时都会说有期权,这是常见的现象。但等进来后,会发现公司以各种理由推脱。原因是各种各样,包括融资不顺畅,项目进展不顺杨,激励方案没做,等等。因此,避免公司开出口头支票,应注意保存与公司交流记录,在入职时,对期权进行大概约定,把公司承诺的实现书面化,签署相关法律文件。这样,相对会比较有保障些。
2:合伙公司如何融资
小心非法融资
3:给员工的期权池如何设计和分配
网上有一些相关的资料,我以前看到过,你可以搜一下。 我简单说下我以前学到的员工期权激励的设计方法。
1、先分析下公司的性质,人才因素能占到公司比重的多少。 比如研发型的公司,特别是互联网方面研发方面的公司,人才是以公司的重中之重, 员工期权池要大一些,20%至35%之间来定吧,但最好别超过30%,为后边的融资留下空间。 如果是生产型的企业,公司的设备渠道等更重要,期权池就要小一些合理,因为人才不是企业的重点,少了谁都一样。
2、期权池定好总比例后,再估计下公司末来一段的发展,未来需要分期权的员工人数,以及未来可能需要新增的重要员工等(也不一定规划的特别远,一般以公司基本从初创型变成有一定赢利能力,股权变得有真实价值的时间点为宜)。
3、再细分下,具体哪个部门,或哪个重要的岗位总比例多少,最好再留一点灵活调整的比例,然后给现有的员工,以及末来将有的员工都标定一个重要人才系数,每个人的期权=总期权池*个人系数/总人员系数。
4、末来新员工分配期权时,要考虑此岗位原本设计的期权比例,以及此岗位现设置人员和当初设计时是否增加了,以及公司总价值是增加了多少。 举例,研发部一级员工原来设定为5人,现在设定为10人,公司估值也比最初增加了1倍。 原来设定的研发一级员工,期权为0.4%,现在新入职的员工应当0.4%/2/2,为0.1%。
以上,只是大体的一点原则,只供参考,网上有很多很详细合理的设计和分配制度,去找下吧。
4:期权池的期权的授予
公司与员工签订合同,载明以下基本事项:
1)期权对应的股份数额;
2)行权价格(Strike price)。一般来说,A轮融资之前的价格都非常低或者免费送,随着公司前景的不断明朗,价格也随之上升。定价的原则是跟授予时的每股公允价值相对应,同时考虑到对招聘人员的激励作用。
3)期权计算的起始日(Grant Date),即开始授予期权的时间,一般是从入职当天起计算。
4)授予(Vesting)的期限,即合同对应的全部期权到手(Vested)的时间,一般为4年。一般地,期权按月授予,也就是说,每个月到手1/48(以4年为例),到手即意味着可以行权(Exercisable)。
5)最短生效期(Cliff),一般设定只有员工在公司工作满一定时间,期权的承诺才开始生效,一般是1年。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在公司工作不满1年,离职时是不能行权的,而一旦达到1年,则期权立即到手1/4,此后每个月另到手1/48,直至离职或全部期权到手。
6)失效期限(Cut-off Period)。员工离职后,必须在一定的时期内决定是否行使这个购买的权利,通常会设定为180天。
5:给员工的期权池如何设计和分配
网上有一些相关的资料,我以前看到过,你可以搜一下。 我简单说下我以前学到的员工期权激励的设计方法。
1、先分析下公司的性质,人才因素能占到公司比重的多少。 比如研发型的公司,特别是互联网方面研发方面的公司,人才是以公司的重中之重, 员工期权池要大一些,20%至35%之间来定吧,但最好别超过30%,为后边的融资留下空间。 如果是生产型的企业,公司的设备渠道等更重要,期权池就要小一些合理,因为人才不是企业的重点,少了谁都一样。
2、期权池定好总比例后,再估计下公司末来一段的发展,未来需要分期权的员工人数,以及未来可能需要新增的重要员工等(也不一定规划的特别远,一般以公司基本从初创型变成有一定赢利能力,股权变得有真实价值的时间点为宜)。
3、再细分下,具体哪个部门,或哪个重要的岗位总比例多少,最好再留一点灵活调整的比例,然后给现有的员工,以及末来将有的员工都标定一个重要人才系数,每个人的期权=总期权池*个人系数/总人员系数。
4、末来新员工分配期权时,要考虑此岗位原本设计的期权比例,以及此岗位现设置人员和当初设计时是否增加了,以及公司总价值是增加了多少。 举例,研发部一级员工原来设定为5人,现在设定为10人,公司估值也比最初增加了1倍。 原来设定的研发一级员工,期权为0.4%,现在新入职的员工应当0.4%/2/2,为0.1%。
以上,只是大体的一点原则,只供参考,网上有很多很详细合理的设计和分配制度,去找下吧。
6:为什么有些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会被稀释掉大量股权
融资带来的股权稀释的过程是怎样的
通常,一个不断做大的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需要4-5轮的融资。典型的情况下,企业根据融资轮数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期
股东自己出注册资本金,创始人自身要拿出部分股权分享给股东以及建立期权池。通过股权为纽带,稳固内部管理。
2、天使轮——10%-20%股权
改革发展,天使投资人“看人下菜碟“。在初创期融资,比起规模更看重企业创始团队、股权结构、内部组织架构等。拥有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的团队,内部崩坏导致企业失败的几率较低,这是投资人所看重的。这个时期的融资在50-200万左右
3、A轮融资——20%-30%股权
企业的商业模式、团队的作战能力被市场所检验是可行且有效的,企业已经实现初步盈利,VC会投出A轮,通常在500万-1000万左右,支持企业进一步的扩张、发展。
4、B轮融资——10%-15%股权
发展了一段时间,公司的经营状况步入正轨,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更多的投资方也会随之而来,B轮融资的数目通常在2000万-4000万之间。
5、C轮融资——5%-10%股权
企业抵达C轮有一个条件:年营收达到2000万以上,PE或者其他的展露投资者才会进一步的投资。这时的融资主要的作用是助推企业上市。
6、IPO融资
发展壮大,投资人要套现离场,企业上市,面向公众进行更大范围与规模的融资。这个时候,创始人的股权会稀释得很低,但这时即使1%的股权所涵盖的财富也大得惊人。
设立股权期权池带来股权稀释
期权池
期权池是在融资前为未来引进高级人才而预留的一部分股份,如果不预留,会导致将来进来的高级人才如果要求股份,则会稀释原来创业团队的股份,这会造成一些问题。如果融资前估值是600万,而风险投资(vc)400万,那么创业团队就有60%的股权,VC有40%。一般而言,现在的创业团队把自己的20%预留给了未来的要引进的人才。
为了留住老员工和吸引新员工,公司会设立期权池,这也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份。每年,公司都要保证期权池占据一定的比例,来激励员工们。员工们在加入公司初期,因为心里清楚,公司其实是前途未卜,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较高比例的期权补偿。而每一次给新员工发期权,公司创始人和部分老股东的股份就会被稀释。
老员工和旧股东的期权稀释过程
每一次新一轮的外部融资进来后,随之而来的期权池的调整和新的投资者的权益都会使老员工和原有的投资者手里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员工手里期权的价值反而是增加的。例如:一个员工在公司种子轮融资后加入时拿到了1%的期权,但是公司在A轮融资后,他手里的期权只剩下0.6%。但公司的价值其实是在不断增加的。
即便是公司创始人,经过了多轮融资和期权池调整后,最终手里剩下的股权比例也大为减少。例如一个创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有60%-70%的股份,上市后可能手里只有20%-30%的股份。
为了防止股权稀释而导致控制权大大减少,创始人们可以采取特殊的股权设计,以起到类似Google,Facebook、京东的”双层AB股股权结构”的效果,保证自己对公司的发展占据主导。京东的刘强东,只拥有16.2%的股权,却能掌握80%的投票权。
即便是同一个职位,越往后加入公司,能拿到的期权越少。这是因为,除了因公司融资和增加期权池带来的稀释效应外,越往后加入公司的员工所需承担的风险也在减少。“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似乎是一个社会中普遍通行的法则。
公司通过设立期权池的方法给员工做股权激励,虽然CEO自己手中的股份被稀释掉一部分,但此举留住了关键人才,且吸引了优秀的人才加入公司,长远来看是值得的。如果吝惜股份,则较低的薪酬礼包吸引不了最好的员工,对公司的负面效应不小。
- 上一篇:江苏吴中股票牛叉分析
- 下一篇:期货开户公司七海证期货,黄金期货七海证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