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九大头部基金经理最新发声!与2013年创业板有类似之处 看好科创
科创板将引入做市商制度,历经两年,2022年5月13日,证监会发布《公司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试点规定》,同日上交所发布就业务细则公开征求意见。引入做市商制度有望提升科创板流动性,有利于增强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相对平抑价格波动。
网、抗肿瘤新药、碳纤维、云技术、大数据等领域的创新也在方方面面开创新的需求和体验。与2013年单纯以4G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来看,本轮科技创新更强调硬科技、黑科技,从偏重于商业模式的创新逐步转向产品、技术的硬创新。
。
从科创板当前估值来看,整体法下,科创50约为40倍,而科创50在4月26日的最低点PE-TTM仅为30倍。参考创业板,2012年底和2018年底分别是创业板的两大市场底,对应市盈率分别为29倍和28倍。
总体来看,目前科创板的业绩增速,相对于处于仍处于底部的估值,是有较强的性价比的。
刘伟伟:科创板公司主要集中在一些高速成长的新兴行业,如光伏、锂电、半导体、生物医药、AI、汽车智能化、工业软件等方向,而且都是这些领域竞争力突出的细分龙头公司,一季度归母净利润78.5%的增速远远快于A股整体,也体现了科创板的高成长属性。按照6月9日的收盘价统计,科创50指数的TTM市盈率为42,处于历史10%分位数,整体PEG小于1,而且也处于历史分位数的低位区间;我们结合科创50指数中的重点公司分析,这些重点公司当前的估值水平均处于合理偏低估的位置。
李文宾:这一现象不仅仅体现在2022年的1季报中,其实绝大部分科创板企业在过去2年多持续展现出远超主板的收入和利润增速。
目前我们以2021年静态业绩来看,科创板企业以市盈率或者市销率为核心的估值指标普遍处在过去2年多的底部区域,历史分位数低于主板。同时以增长的眼光来看,这些企业估值与主板同类增速企业的估值比较,也并不占优。
所以整体来说,科创板估值横向和纵向比较都极具优势。
“高景气赛道+有业绩支撑”主线驱动
中国基金报
周克平:反弹的第一阶段是超跌后的估值修复,表现为整体的指数上涨,然后可能会进入震荡期,而其中的景气行业和优秀公司会率先走出结构性行情,不同的行业和公司因为景气周期和经营周期的差异,梯次展开。
王贵重:随着科创板股票的多样性,发展阶段、估值水平、市场研究充分程度都会不同,我们认为从一个整体来刻画科创板会不够准确,未来更多的会是分化,好的涨上来,差的跌下去。
苏燕青:预计更多由“高景气赛道+有业绩支撑”的主线驱动。科创板的第一波修复行情中,近端次新相对更为活跃,随着中报季的来临,依靠自身业绩扎实前行的公司更为占优。中长期来看,不管是2013年的创业板,还是如今的科创板,驱动板块上涨的底层逻辑仍然是产业发展趋势,而“硬科技”的核心特点是卡位优质赛道、并通过研发不断驱动业绩增长,因此“高景气赛道+有业绩验证”是核心。
曾鹏:结合前面的问题回答,我们认为科创板的核心产业逻辑是核心高新技术的国产化,这也是科创板设立的初衷。当下中国在半导体芯片、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被卡脖子,对国家经济正常发展和国防军事安全构成了挑战,因此我们看到科创板主要上市公司主体都集中在半导体芯片、医药生物和高端制造行业中。相应的,后续科创板的主线驱动力也是核心技术国产化逻辑,而不是超跌估值修复,也不是所谓的高景气赛道+业绩。作为投资者,更多需要去关注核心技术的国产化进展,以及相应的潜在市场空间,这才是把握科创板投资逻辑的核心。
王博:我们更看好具备长期持续高成长能力,由业绩高增驱动的投资机会,重点关注具备全球竞争力,受益于国产替代逻辑的高景气度领域,如半导体、光伏、新能源汽车、军工、互联网等细分板块,下半年有望实现盈利增速改善。
闫思倩:科创板更多是由“高景气赛道+有业绩支撑”的主线驱动。对于新兴产业来讲,产业生命周期的景气度很好,需求快速增长,优秀的企业更容易实现高成长。比如新能源、半导体国产化、等周期向上的行业来说,需求仍然超预期,产业链供不应求。光伏在1季度装机国内及出口都是同比翻倍增长,尤其俄乌战争带来能源涨价,能源危机及贸易摩擦升级,能源转型与碳减排压力紧迫。贸易争端下,新兴产业是经济转型的主力。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在产业升级及中国制造业升级过程中也具备更多国产化及出口优势。
刘伟伟:我们认为,经过4月底以来的反弹,超跌后估值修复的阶段可能基本已经完成,后续科创板的上涨将会由“高景气赛道+有业绩支撑”的主线驱动。从中长期看,上市公司市值的增长,都是由公司所处的行业景气度上行,同时叠加公司本身的业绩高速增长来推动的,只有这样的上涨才是良性和可持续的。
马翔:后续,成长股一定是由业绩成长驱动上涨,而在高景气赛道的企业增速更快,企业实现成长的概率更大。
李文宾:我们还是认为估值的修复是基于基本面的,脱离基本面无法评判估值修复的合理性和空间。所以我们认为未来科创板的行情,更多取决于行业的景气周期、竞争格局、发展阶段,以及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成长潜力等。
生物医药、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被看好
中国基金报
周克平:对于科创板,我们主要看好三个方向,主要是新能源,半导体和生物医药,我们认为过去三年在这三个行业,科创板提供了大量公司,这里面的少数优秀公司,有望成为新的高质量证券,成为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生力军甚至主力军。
王贵重:从产业趋势上,过去十五年,大体可以分三个阶段,05-10年,总量的高速发展;10-15年,移动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16-20年,白酒、医疗服务为代表的消费升级,以及中美博弈背景下的产业升级。那未来5-10年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促消费、提效率、补短板、和国际化。中国科技的崛起必然带来国力的崛起,国力的崛起必然带来科技的进一步提升。
具体方向上,我们一直看好三大需求,具体产业上是,数字化、、光伏、半导体和创新药。
其中,互联网平台越来越能体现出社会价值,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和解决就业,从这个视角来看,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可能会逐步进入新的平衡。
关于半导体,我们认为半导体板块可能需要收缩,因为经历了过去三年的上涨,整个产业的发展,整体行业的增速要逐步的放缓,所以要去找国产化率低的环节,比如半导体的材料、设备零部件这些。我们看好,新能源车的趋势是很清晰的。今年已经到了30%的渗透率,明年我们认为可能要往40%、50%走,产业已经到了“从1到N”的阶段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还是要看公司的竞争力。在整个新能源领域里,方向还是非常看好的,但是标的上可能会从整个产业里面供需最不匹配的环节变成竞争力最强的环节,这个是我们目前的投资方向上的变化。
曾鹏:从细分行业角度看,我们看好三个方向。
首先是半导体芯片行业国产化逻辑,这包括半导体设备材料、芯片设计、芯片制造以及相关的辅助设计软件、封测服务等。
其次是医药生物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相关产业,包括创新药、新型医疗器械、等方向的龙头。
最后是高端制造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设备厂商,以及采购这些设备进行高效工业生产的相关企业。
王博:我们看好的细分方向主要包括:
第一、半导体:长期国产自主可控替代空间大,自主产线落地利好设备、材料等细分领域,新能源汽车、光伏、工业等领域对半导体的需求几何式增长,功率器件、模拟期间等部分细分市场仍持续面临缺货,海外巨头扩产意愿底,景气度将保持较高水准,且国产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第二、光伏:光伏成本持续下降,逐步平价上网,长期有望成为重要能源供应
第三、新能源汽车:由供给创造需求,优质爆款新车不断推出,疫情和外部事件冲击后受益政策红利复苏弹性最大,中国新势力整车产品力强,国内市场份额迭迭抬升,并已经广泛出口到全球各国,制造领域,中国在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电芯等多个领域已经占据全球60%以上的时长份额;
第四、互联网:监管最严阶段逐步过去,支持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态度明确,优选仍有流量红利的新互联网。
马翔:我们持续看好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前景和科创板的投资机会,会积极布局科创板内的龙头企业。后续我们看好能源革命、半导体、生物医药、云计算等领域和行业内的投资机会,将会进一步在相关行业和领域内选股。
刘伟伟:新能源行业中的光伏、锂电产业链均处于需求快速爆发的阶段,相关公司业绩有望实现超预期的增长,是我们重点看好的方向。此外,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当前也处于国产替代的关键时间,国产化率还很低,未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创新药和汽车智能化也是我们长期看好的方向,在其中仔细筛选也将能够寻找到持续成长的优质公司。
苏燕青:半导体与均值得关注。汽车半导体需求端受益于新能源车持续景气以及单车价值量的提升,供给端扩张相对缓慢,整体景气度仍在上行通道,当前的终端需求依然强劲,长期则受益于技术迭代。
李文宾:站在人类发展和历史的角度看未来,我们非常看好半导体、新能源、国防、、生物医药等优秀公司将会展现出极好的成长性。
解禁和中报业绩成为短期两大风险点
中国基金报
周克平:科创板短期的风险在于7月的三年解禁带来的卖压,中期风险依然时周期性的通胀,疫情反复等因素的阶段性压力,长期来看还是能否真正选出优秀的细分行业和公司。因为我们通过复盘发现,拉长看,是少数公司贡献了绝大部分价值,“二八”现象明显,因此大浪淘沙过后,我们是否能选出中间真正的赢家,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事情。
王博:科技行业受技术变革驱动,如果相关公司不能始终抓住行业发展主线趋势,存在被替代颠覆风险;科创板绝对估值水平虽然大幅回落,但部分高估值公司,如果业绩不达预期,存在“双杀”风险;解禁带来的“大小非”减持压力,需要区分不同公司,按照实际情况判断影响;科创板整体估值与实际利率,包括中美利差有负相关关系,如果美联储因通胀存在持续加息压力,带来一定估值波动风险。
苏燕青:一是7月的解禁,在此之前可能会有部分公司存在“抢跑”现象;二是中报业绩,预计中报业绩会有分化,业绩韧性更高的方向相对风险较低;三是后续通胀持续的时间,科创板以制造业公司居多,通胀会对盈利与估值有一定压制。短期最值得关注的仍是解禁与中报业绩。
曾鹏:我们认为科创板后续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宏观和技术两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国家对科创行业大力扶持的产业政策是连续的、一贯的,这是科创板长期向好的底层逻辑。
其次,科创板的风险点主要来自于海外宏观层面和技术层面,美元的加息进程可能会对境外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构成扰动,进而传导到科创板市场的波动。
第三,科创板企业本身处于较高的研发强度周期,新的技术涌现可能会影响到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这是技术层面的风险点。作为专业的科创板投资者,应当花费更多精力研究科创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等基本面因素,进行审慎评估和资产定价。
刘伟伟:科创板的风险主要在于,作为一个整体,科创板公司基本上是上市时间较短的新公司,这些公司还需要经历资本市场的检验,我们需要关注这些公司业绩持续兑现的能力,也不排除会出现业绩低于预期的情况,需要仔细甄别。这些新上市的公司,需要加强与资本市场的沟通,通过持续的业绩兑现,与投资者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才有助于公司的长期成科创板整体的健康发展。
李文宾:科创板大多数是初创型公司,往往具有研发投入规模大、盈利周期长、技术迭代快等特点,因此诸多公司未来的盈利、现金流都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这点需要我们更加严格和深度的个股甄别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