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冉科技

要闻

人才聚乡村、发展添活力 全国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80万人

时间:2022-08-01 09:44 阅读:

  杨帆第一时间报了名。“田间学校开在合作社里,种植能手一对一教,选什么种子、咋样施肥、农机怎么操作,几堂课学下来就能入门。”杨帆说。

  “田里上课,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杨帆信心满满,“水肥追得及时,高粱苗蹿得高。我和企业签了订单合同,保底价收购,就盼着今年能有好收成。”

  “我们和产业带头人合作,把学校建在产业链上,让农民愿意学、学得会。”凤翔区农广校校长郭晓红介绍,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全区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7.2万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6.7万人次,助农增收2.4亿元。

  胡永万介绍,农广校从教师队伍、实训基地、教学资源等环节发力,提升培训质量,并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和资源多渠道、多领域参与,创新培育机制,打造更精准的培训体系。

  为扩面增效,培训不仅连田间,还接上了“云”端。各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打造在线学习平台。

  “好老师都在手机里,随时随地能‘充电’。”凤翔区秦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强青军说,“忙完一天农活后,我总会抽出时间看直播、上网课。”

  打开“凤翔农民手机学校”APP,政策汇总、实用技术、市场营销等课程应有尽有。“最近我一直跟着老师学短剪辑、线上销售,咱不仅要把樱桃种好,还要卖得俏。”强青军说。

  “多用竖屏,多拍细节,晚上7点左右发布效果最好。”说起学习成果,强青军打开话匣子,“观看量最高的一条短有4.9万人次。”

  流量带来销量。“来自大城市的客户越来越多了,线上销量逐渐超过了一半,一年卖樱桃就能有30多万元的收入。”强青军算起账。

  “开办手机学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学员离校不离训、毕业不停学,实现了终身学习。”郭晓红说。截至去年底,学员接收各类实用技术信息超过782万条,受益群众近10万人。

  “接下来,我们要扩大培育覆盖面,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把农民培育纳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让农民‘能学愿学’‘愿学尽学’。”胡永万说。

  做好培育服务,创新长效机制,在产业中发现人、培养人

  从家电销售员到葡萄产业能手,河北省晋州市怡嘉乐家庭农场负责人李苍英实现了跨界创业。

  多年前,看到老乡们种的葡萄不好卖,李苍英深受触动,“卖葡萄跟卖家电一个道理,市场认的是过硬的品质、叫得响的牌子。”

  提升品质,打绿色牌,李苍英说干就干:用蚯蚓粪改良土壤,发展富硒有机葡萄,走高端市场。可就在李苍英干得红红火火的时候,葡萄遇上了病虫害。“技术是咱的短板,我赶紧找农广校专家,边学边干。”李苍英说,“成立家庭农场、注册品牌、参加展销会,农广校没少牵线搭桥,我们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去年收入过了百万元。”

  帮扶给力,还得增强内力。“上马葡萄干加工线,残次果也能卖上好价钱。建设田间公路和停车场,建设采摘园区,游客可购可赏可玩,三产融起来,产值预计能再翻番。”李苍英说。

  “返乡人才大多从事新产业新业态,我们开展基地、线上、线下一站式培育服务,引进龙头企业,对接市场信息,搭建三产融合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让高素质农民回得来、留得下。”石家庄市农广校校长许晓东说。

  延伸产业链条,夯实产业基础。石家庄市农广校引入传统大豆制品现代化工艺技术集成,成立产业化联合体,带动优质大豆种植两万余亩;为平山等地引进种植连翘和珍珠油杏项目。仅2021年,农广校嫁接项目10个,培育高素质农民2600人。

  引才用才长效机制不断创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广袤田野成为吸引人才的磁铁。

  “我在田里泡了十来年,从门外汉变成了高级农艺师。”广汉市垦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达安说,“有了职称,可以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定额补贴,还可以在银行获得贴息贷款,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

  “经过农业农村部门考核、面试,合格后就能颁证。”黄达安说,“不管是种植管护还是销售运营,我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辐射带动周边蔬菜种植户近万户。”

  完善人才评价,各地不断探索,江苏省昆山市开展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注重实际技能和业绩,放宽评审条件。湖北省宜都市用好职称评定指挥棒,将参评者工作实绩、技术水平、带动效应、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在产业中发现人、在产业中培养人、在产业中用好人,打造一支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长期稳定扎根乡村,服务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胡永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