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胡雪岩资产(胡雪岩股票)
解放前 民国的时候中国有股市吗
当然有拉。中国最早有股票交易是在民国时,那是旧社会时的股票,新中国的股市只有20年。
胡雪岩破产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股票上市后为什么没人要
1872年发行的“轮船招商公局”股票
上图就是“中国第一股”的票样,只看上面的文字代表的意味,足有亮瞎时下股民双眼的效果。
大清朝廷“札饬商办”,用今天的话讲是“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造试点”;直隶总督李鸿章出手“奏准设局”,则“李鸿章概念股”,比“黄光裕概念”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轮船运漕”,每年几十万两白银旱涝保收,绝对的“高科技政府项目”,比起挂风帆的沙船运漕,妥妥的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加混改”题材集于一身,又是国内独家“特许经营”轮船(当时的高科技)运输企业,刚一出生就捧上了金饭碗,更何况1000两一股的股票,先交500两就能拿走,无论盈亏,股东每年都有1分的官利,也就是年固定股息10%。
这样的个股,上市之后,是不是得连续10个涨停板才靠谱?
不幸的是,轮船招商局初创之时,招股极其困难,按照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的说法是“招股年余,无人过问。”
在此之前,李鸿章对于自己这套“官商合办”的手段颇为自得,于1872年12月23日《试办轮船招商局折》中述及:
“迭据禀称:会集素习商业殷富正派之道员胡光墉、李振玉等公同筹商,意见相同,各帮商人纷纷入股,现已购集坚捷轮船三只。”
可见李鸿章对于胡雪岩(胡光墉)主动当“肥羊”给予了厚望,起码做个千金马骨,引领商人入股也是正办。不想事到临头胡雪岩以“畏洋商嫉忌,不肯入局”,搞得李鸿章只好从天津练饷钱中拨出20万串(编者注:还记得盛宣怀的煤矿本钱吧?),不足部分,让总办朱其昂(注:沙船商人)自掏腰包垫付,经营更是举步维艰。
原因何在?
以胡雪岩为首的买办、钱商,按照今天的说法是“银行家”,深知胳膊拧不过大腿,李中堂要和你合作“高新技术产业”,说好听是生意,说不好听了就是命令,真进了董事会,反倒要跪着听招呼,何苦来哉?
至于说暴利诱惑就更是谈不上了,10%的年收益率,在李中堂看起来是不少了,毕竟当时广大农村的土地利润率只有4%左右,但在胡雪岩、李振玉、南浔四象八牛之类的大商人眼里,根本就不够看。
当时仅仅内地贸易的利润率即可达20%,国际贸易的利润率更多达40%,沿海商人平均利润率也能到30%左右。(郝延平[美]:《中国近代商业革命》)
在正常贸易之外,还有白银铜钱兑换的投机、银两与银元的投机、票据的投机等等伴生的机遇,胡雪岩、李振玉都是钱商出身,可谓此道的行家里手,操盘利润还要翻番。
因此,不仅胡雪岩等人不玩,江浙买办圈子也少人问津“轮船招商公局”这个“大型垄断国企”,原因很简单,没人愿意自掏腰包给李鸿章制造一个“爱国大玩具”,同样的“玩具”,在前几章里就提到过,盛宣怀的湖北煤矿、铁矿,终究只是个骗财政拨款的故事罢了。
李鸿章是一个合格的官僚,此路不通换条路,“官商合办”不可取,“官督商办”行不行?江浙商人不热心,广东买办行不行?
1873年5月,挂牌开张半年的“轮船招商公局”又换了牌子,改名“轮船招商总局”,企业改为“商办”,规定商股自负盈亏,官方只起监督之责,前期付出了巨大成本却办不成事儿的总办朱其昂退居会办,李中堂娴熟地完成了一次“卸磨杀驴”。
接任总办的是广东香山商人唐廷枢,他的身后跟着两位名人——香山人郑观应、香山人徐润,香山买办小圈子基本掌握了轮船招商总局,此后十余年间,局面完全翻转。
1875年,在英国太古、怡和轮船公司,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等外商联手压运价的恶劣形势下,轮船招商局盈利15万余两;1876年,盈利34万余两;1877年,轮船招商局斥资200多万两白银买下旗昌轮船公司,仍盈利45万余两;1879年,运价回归正常,盈利翻倍,直超76万两。
公司治理水平飞跃,盈利能力节节攀升,1874年轮船招商局又开始发放10%的高额股息,利好消息不断,股价却仍然不温不火。1876年,已经改小面额到100两1股的招商局股价仍在40-50两徘徊。
奇怪吗?根本不需要喊冤,因为当时外资企业的股票也没几个人看得上,简言之,市场没培育起来。
胡雪岩得罪了谁?以至于被抄家?
胡雪岩是自己做生意出了问题,最后经营出现问题,结果在他这里存钱的达官贵人为了避免自己损失,才联手将他抄家的。胡雪岩是晚清时著名的红顶商人。他的起家主要得益先后两人浙江巡抚王有龄和左宗棠。通过王有龄和左宗棠,胡雪岩得到了大量的官银存款,并垄断了官府的采购,从中牟取了巨额利润。
按照现在的话说胡雪岩是走了官商勾结的道路,从而得以发家致富的。这么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胡雪岩对于商业并不像现在很多人那样认为的精通。所以在1882年他出了一个大昏招,就是希望通过垄断市面上的生丝来抬高生丝价格。这一想法有些过于乐观和想当然了,因此当时的生丝产地已经并不局限于中国,仅仅依靠控制国内生丝并不足以垄断市场。而且生丝毕竟只是一种原料,其价值不如成品高。胡雪岩只想着垄断原料,却没有想到加工成成品以提升价值,说明他的眼光局限性。
所以胡雪岩的这一投机遭到了失败。因为意大利生丝丰收,生丝价格不涨反跌,他囤积的生丝价值暴跌,损失了大笔资金。更糟糕的是由于此时中法关系紧张,造成市面恐慌,大清股市因此崩盘,很多股票暴跌。包括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在内大批钱庄因此损失惨重。在这双重打击之下,很多人担心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可能无法维持,钱庄出现了挤兑。而糟糕的是当时阜康钱庄最大的存款
在阜康钱庄出现危机时,很多官员担心官银无法偿还,影响自己仕途,或者是自己存款无法提现。所以他们第一时间考虑的不是如何挽回危机,而是避免自己受损。这种情况下,查抄胡雪岩,尽可能保证自己的利益无疑成了最简单可靠的办法。当时在阜康钱庄存款的恭亲王奕䜣、协办大学士兼总管内务府大臣文煜等朝廷重臣,在他们的压力下左宗棠显然无力保全胡雪岩。胡雪岩自然难逃抄家的命运。
胡雪岩的家族是怎么没落的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徽州绩溪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企业家,政治家;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显赫一时的一代豪商胡雪岩,终于一贫如洗。他曾经拥有的万贯家财和浮华一生,都没能给后人留下基业与向往。倒是他精心创下的胡庆馀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虽然钦差大人文煜为了保存这座国药国库,帮助胡雪岩接管胡庆馀堂。善良的百姓,至今仍记得他姓胡,并因胡庆馀堂而传颂着胡雪岩的名字.
清末时讲,南有胡雪岩,北有大盛魁。我个人认为目前胡雪岩应该是中国商人的偶像。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官商,同时,令人佩服的是他黑白通吃。在当时中国政府的力量是无穷的,权限极大,所以企业要做大,必须找到这个靠山。
胡雪岩破产于1883年12月初,原因几乎已众口一词:即胡败于与洋人竞争的蚕丝贸易战。晚清陈代卿所著《慎节斋文存》说:胡雪岩“每岁将出丝各路于未缫时全定,洋人非与胡买不得一丝,恨甚。乃相约一年不买丝。胡积丝如山无售处,折耗至六百余万金。”
然而,笔者近日获得一封居沪洋人白尔辣写给李鸿章的长信,此人曾多次去江浙等养蚕区考察,发现导致中国蚕丝产业年年滑坡的根本原因,既不是洋人不买,更不是中国人不养,而是养蚕区开始蔓延的蚕瘟病。
可见,《慎节斋文存》有关洋人“相约一年不买丝”等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洋人不仅年年在上海买丝,而且还抱怨能买到的蚕丝越来越少,所以,也就有了这封洋人写给李鸿章的长信,希望中国整顿蚕桑事务,发展蚕桑业。
那么,胡雪岩在上海大量囤积生丝,究竟有没有与洋人交恶,导致各洋行的洋人“恨甚”?笔者查阅了晚清报刊等史料,没有发现这方面的直接资料,但也获得了一些间接的材料:
据当时的《申报》报道,1883年11月,上海阜康雪记钱庄面临资金链断裂险情之时,胡雪岩将自己所囤积的15000包生丝分别卖给了怡和洋行(2000包)、天祥洋行(13000包)。
如果胡雪岩真的与洋行的洋人交恶,在这样的节骨眼上,这些洋行的洋人会及时出手相助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关于胡雪岩卖出15000包生丝,究竟亏了多少钱?
洋人白尔辣在写给李鸿章的信中已披露当时生丝的价格:“每包生丝通扯价(平均价)为320两白银”,那么15000包生丝的总价值则为480万两白银。既然总价值只有480万两,又怎么会亏损600万两、800万两!因此,笔者认为:胡雪岩囤积生丝亏损150万两白银的说法比较接近事实。
然而,一代巨绅胡雪岩仅仅因为亏损了150万两白银,就走上了破败之路?这样的说法自然难以让人置信。那么,当时究竟还发生了什么?
1883年10月19日《申报》报道说:去年(1882年)冬天,“本埠各大行栈倒闭纷纷,约计所耗之数,有数百万之多。市面情形大为减色。”进入1883年,市面更萧条,倒闭的商铺更多,并牵连到放贷的钱庄。
长袖善舞的胡雪岩也陷入了黔驴技穷的困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银根紧缺、商铺倒闭的?
原来,当时中国兴起了一股造铁路、开煤矿、兴轮船的热潮,相关的股份公司纷纷建立。大量资金从钱庄、商号流向股市。更要命的是:许多人都把买卖股票当作了赚钱的正当生意,所以向钱庄贷款用于炒卖股票的现象也很普遍。
恶果随之而来,《申报》说:从1882年开始,“买卖股份之旺,几于举国若狂,不及一年,而情弊显露,股票万千直如废纸。”(见1884年1月23日《申报》)从钱庄、商号流出的大量资金就此在股市中蒸发。坏账、呆账由此而大量出现,经济形势就此恶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胡雪岩将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用在了囤积物资(生丝)上,应该说还算是明智之举。毕竟在面临资金困难时,生丝还能够及时变成现银的。但是,胡雪岩钱庄的资金远不止这囤积生丝的480万两白银,更多的资金当时应该都放贷在外。当猛烈的金融风暴降临后,这些放贷在外的大量资金往往就成了无法收回的坏账、呆账。一旦遭遇挤兑风潮,自然就难以招架。这应是胡雪岩破产的真正原因。
古语有云:福兮祸之所伏。胡雪岩在商场驰骋多年,靠官府后台,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顶峰,风光无限,但其最终的失败,却也是由官场后台的坍倒和官场的倾轧所致。胡雪岩虽为商人,但他的发迹以及鼎盛与政界要人的庇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胡雪岩紧紧把握住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精髓,他先借助王有龄开钱庄,又以左宗棠为靠山创办胡庆余堂,为西征筹借洋款,恢复因战事而终止的牛车,为百姓、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而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
作为一名商人,他被御赐二品顶戴,被赏黄马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但就是这样一位己名利双收、事业有成的人,却在几天之内垮掉了,他的事业也随之走到了尽头。表面上胡雪岩生意的失败是由于他野心过大,急于扩充,出现决策性失误,使钱庄因缺乏流动资金而被挤兑,致使其经营的生丝铺、公济典当、胡庆余堂等纷纷关闭。但导致胡生意失败的为深入的原因是政治敌人的打击。
胡雪岩虽聪明一世,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但最却因为不谙官理、刚愎自用、不懂变通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惜。导致胡雪岩资金链断裂的,还有号称“洞庭山帮”的席正甫。此人是清朝金融买办的缔造者,他为汇丰银行工作。胡雪岩陷入的是国外金融资本势力和国内金融买办势力的内外夹击,其失败在战略上早已无可挽回。
胡雪岩破产后,把所有的姨太太都叫到跟前,每人给了几百银子,让她们另找归宿。同时他也把债主们划了三个等级,有权的、当官的为一等----这些人得罪不起,生活过得贫困的,每月只有几银子的---为三等,三等债主也是每月一定要的。最後就是二等了,他们的银子每月一百两,同时他们也不愁这银子过日子,可还可不还;留在胡氏身边的,除了正房还有一个九姨太,为什麽留九姨太?九同“久”一个音,预意长长久久。靠着胡庆余堂的微薄收人,胡雪岩凄凉地度过了他的晚年,于光绪十一年 (公元1885年),黯然离世。
胡雪岩为何娶那么多姨太太,这些姨太太又是如何对待他的?
在大清276年的历史中,头戴红顶子又身穿黄马褂的商人,唯有胡雪岩一人。曾官至“布政使衔”从二品官阶,商业帝国富可敌国,妻妾之多成为传奇人生标签,最终却以家徒四壁的落魄晚年谢幕。
将生意伙伴发展成床上伙伴
胡雪岩从一个店伙计,到商人,再到巨贾,终到“红商”双赢的人生巅峰。一步步走来,可谓历尽艰辛。期间,因志同道合的关系,一些女性商业合作伙伴便被他娶进家门,并成为他独挡一面的行业方面的职业经理人,如:典当行业、丝绸行业、粮油行业、服装行业等。这样的女子共有12人,而这12人便是胡雪岩给予名分的姨太太。在此期间,这12位姨太太对于胡雪岩商业帝国的建造,可谓功不可没。
可以说,当时胡雪岩所娶的这些姨太太并非图其美色,更多的则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他政坛春风得意,商场叱咤风云,情场上的风流之名也在不断传扬。
《胡光墉传》记载:第宅园囿,所置松石花木,备极奇珍。姬妾成群,筑十三楼以贮之。
胡雪岩巅峰时期,拥有资产3000万两白银,良田万亩,花费巨资建造的庭园被称为“江南第一豪宅”。这时,他和大多数成功人士一样,本性大变,生活上纵情声色、骄奢淫逸,行事上趾高气扬、胡作非为。
休掉的女人就有数百
胡雪岩一生都在追求财富,但是他的结发妻子却是一个淡泊之人,只求一家人能够平安度日,粗茶淡饭,反对过那种转头成空的富贵生活。
不过,由于胡雪岩身份的转变,渐渐迷失于荒淫女色之中,结果竟然和结发妻子所料相同。
《见闻琐录》记载:胡雪岩酷爱女色、荒淫无度,他经常在大街上寻觅美色,只要看见有姿色的美丽女子,立刻请人下聘说和,不管对方“身价”多高,他也绝不计较。
有时,他因为个人的一点恶趣味,也要利用自己的财和势,强行将女子娶回家中,或三五天、或一两个月,“新鲜感”过后,便是一纸休书外加几百两银子,任其改嫁。对此,史料记载:“凡买而旋遣者,殆数百人。”
一日,胡雪岩偶经一家裁缝店,无意中多看了店掌柜女儿几眼,但是店掌柜的女儿以为遇到了坏人,因此急忙将店门关上。这下,惹的胡雪岩大为恼火,立即派人前去提亲,但是该女子却不为所动。对此,胡雪岩以店掌柜一家老小的性命相威胁。无奈之下,店掌柜只好同意了这门亲事。但是,该女子又性格贞烈,嫁过去的当日便悬梁自尽。
相传,胡雪岩的私生活同皇宫中一般无二,每晚都是以翻牌的形式来选择侍寝妾室。
商业帝国崩塌
1883年11月,胡雪岩最为倚重的“阜康钱庄”,由于运作不当,股票突然发生崩盘,千万股票形同废纸,进而造成大批民众涌进各钱庄挤兑,钱庄一时间应接不暇。不久,胡雪岩的资金链处处漏水,阜康上海总号、各地的阜康钱庄相继倒闭。因此,清朝政府派人调查胡雪岩的经济事件。结果,竟然查出胡雪岩共欠公款240万余两,且政府已经无法收回。
慈禧太后闻奏后,凤颜大怒,下诣革去胡雪岩所有朝廷官位,查抄家产,严惩不殆,商业帝国就此瞬间崩塌。最终,在左宗棠的全力周旋下,胡雪岩总算保住了一条老命。
其实,这一切只不过是个表面现象。主要原因,还是李鸿章和左宗棠之间矛盾颇深,相互争斗,因胡雪岩和左宗棠关系非同一般,因此在李鸿章的弹劾下,才造成了胡雪岩的悲惨结局。
家中秘密银库泄露
作为当时的大清首富,可谓日进斗金,家宅之中岂会没有巨额银库。所以,姨太太们都想知道银库所在,但是无论大家如何去试探,胡雪岩皆以微笑不语应对。这可是他日后以防万一的不时之需,自己岂能不妥善隐藏。
然而,在官府抄家当日,有兵卒无意中发现,进入豪宅的通道下面声音异常。结果,经过挖掘,发现一条隐蔽地道,顺着地道前行,进入一个大厅,大厅内堆满了黄金、白银。
这时,胡家人才恍然大悟,原来银库就在天天经过的通道下面,最终却给国家做了贡献。
姨太太们的表现,有欣慰也有遗憾
正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看着曾经车水马龙、繁荣富贵的胡府,如今已变的“冷落车马稀”,因此姨太太、侍女们纷纷收拾行装,陆续离别开了胡府。可真是:“机关算尽心妄用,花影明色一场空。”
最后,整个胡府只剩下了他的老母亲、结发妻子和九姨太。1885年11月,63岁的胡雪岩在饥寒交迫中病痛而死,死后葬于杭州西郊鸬鹚岭下的乱石堆中。由于胡母年事已高,大太太心神恍惚,胡雪岩的后事尽皆由九姨太打理。待胡母、大太太相继过世后,九姨太也将自己吊死在了胡府之中。胡母、大太太的丧事,都有她来料理,但是她的丧事又有谁来料理?
正所谓:晴备雨伞,饱备干粮。其实任何一个人,当他处于人生巅峰之时,便是他人生滑落之际,若不能早做防范,依旧妻妾成群,挥霍无度,突然降临的灾祸将无从应对,最终只能在侥幸的活命下,凄凉地度完自己的余生。所以,马云成功后,当有人赞叹他的时候,他却说危险正在一步步向自己靠拢,可见其有多么的智慧。
- 上一篇:刺激股市最有效的方法(最刺激股票)
- 下一篇:淳安:“红马甲” 助农抗旱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