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酱茅”海天味业港股首秀破发,陷增长焦虑后谋出海破局,产能未饱和下仍要扩产
在6月17日认购截止时,海天味业“一签难求”,打新热度堪称“现象级”。富途证券等融资认购倍数近700倍,融资申购额突破4000亿港元,认购人数超过10万人。热度甚至超过宁德时代和恒瑞医药。
在公司2020年的业绩说明会上,海天味业副总裁管江华曾指出,公司目前整体产能利用率在95%左右。2024年,海天味业总产能达510万吨,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90%降至84%。
具体来看,2024年,其酱油、蚝油、调味酱和特色调味品等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0%、79%、81%和71%,均未达到饱和状态。
此外,2024年年报中,公司提到的在建项目,仍有多个项目未建成,其工程进展度均未达到80%。如今选择进一步募资扩产,是否会进一步加剧库存积压?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提到的南宁海天一期基础产能配套项目,在2021年就已经出现在其半年报中,但时隔4年,其仍未建成投产使用。
除了募资投产之外,公司有20%的费用将用于品牌营销、销售渠道拓展以及提升海外供应链能力。海天味业此次赴港上市,也更多被外界解读成是加速全球化布局。
证券之星前几年,公司就已经在出海上有所布局,据其2023年年报显示,海天投资有限公司新设了海天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150万美元,主要运营地设于中国香港。此外,海天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又进一步设立了天麒国际创新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美元,同样在中国香港开展业务,专注于食品研发。
2024年,海天味业还在越南、印度尼西亚设立了全资子公司,专注于调味食品的生产。中善资本董事长梁潇指出,港股的国际认可度为海天味业“产业出海”提供了便利,而东南亚市场与中国饮食文化相近,且调味品行业集中度低,为海天味业提供了增长空间。
但从数据上来看,公司的海外业务尚未成气候。数据显示,2024年,海天味业在中国内地销售收入为251.27亿元,而其他地区包括境外收入合计仅6.59%,金额为17.5亿元。
对比来看,“味精大王”梅花生物于2024年11月以5亿元收购日本“协和发酵”的食品、医药氨基酸、HMO业务和资产,同年,公司海外板块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已达到33.84%,收入达到84.83亿元;安琪酵母早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发展海外市场,走出国门20余年,国外业务板块营收达到57.12亿元,同比增长19.36%;李锦记自1920年便开始在美国销售,分销网络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品牌认知度更强。
可以说,海天味业虽然是国内调味品“老大”,但仍是出海“新兵”,追赶仍需时间。
在本次的招股书中,海天味业列出全球调味品的前五大企业,前四大均为欧美企业,海天味业则排名第五。从品类来看,前四大企业的番茄酱、蛋黄酱、色拉酱等产品虽然发源于西方,但如今也被中国消费者广泛接受,汤料、菜谱调味料也是符合全球烹饪需求,国际化水平较高。有业内人士也表示,中国调味品企业出海的一大障碍,是极度依赖华人市场。尤其是酱油、蚝油,在欧美市场是小众品类,很难培育消费习惯。
可见,从行业龙头到国际品牌的跨越,从来不是产能扩张与渠道的简单叠加。其底层逻辑在于对不同地域消费习惯的深度解构与产品形态的适应性改造。对海天味业而言,要想在更长远的角度成为一个真正全球化的企业,港股上市只是一个起点,未来之路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