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相学 >

    人为什么那么风水

    时间:2015-02-28 04:22:25 阅读:

      [摘要]很多人相信,之所以经济繁荣,乃是得益于的好风水:维多利亚港好像一个大的聚宝盆,的财气就是从这里而来。

      作者:严飞(腾讯《大家》专栏作家,著有《门槛上的》、《我要的》等。 )

      经历了百多年殖民的,处处充满了的文化和色彩,可是人却对中国传统的风水命理文化笃信非凡,甚至可以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很多人相信,之所以经济繁荣,乃是得益于的好风水:维多利亚港风平浪静,东西两边都有山脉,好像一个大的聚宝盆,的财气就是从这个聚宝盆而来。

      (图注:被当作“聚宝盆”的维多利亚港)

      什么是风水?《辞海》引用南北朝郭璞《葬书》中的解释,是为“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郭璞被尊奉为风水师的祖师爷,当然以此为准。美国心理学会有一派名为心理学(Ecopsychology),本质上探索的也正是中国这门古智慧,不过是从科学的角度加以诠释和解说罢了。

      不过在人看来,风水既不是,也不是科学,而是一种道地的商业文化,这种商业文化渗透进人的骨子里,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不论、阶层、职位,从办公场所、生活起居、室内陈设到兴办公司、开禧、买楼装修等,人都要讲究一个风水,偏爱请风水先生“睇风水”。

      的商家均在店堂里设有财神位,张挂着“镇宅七十二灵符”。据说这是根据中国古代传统仿制的灵符,一式两款,挂着它可以避难消灾,身心安泰,生意兴旺。而临街的店铺还会在门口靠墙处摆上神龛,店主人有事无事都要出来拜一拜。的公司则大多挂有“通胜”挂历,老板们谈生意,大都会看日子,遇到大生意开张,更会设坛切烧猪,祈求。由于风水理论深受人的推崇,就连在的外国公司难免不入乡随俗,也纷纷兴起加入了风水学说的大军。譬如知名的外国机构里昂证券自1990年起每年都会发布“风水指数”,于每年的年初预测一年的股市、楼市表现。

      不仅普通小民相信风水,的富豪们更是津于此道,不亦乐乎。他们都配有自己的御用风水师,每月定期请风水先生上门,小到办公室的摆设、家居布置,大到经贸活动、起地盖楼,都要请出来测算,选点选向选择黄道吉日方能开工。当年人称小甜甜的亚洲女首富龚如心逝世后,第一个跳出来对其遗留下来的巨额财产有继续权的,竟然是她生前的御用风水师,多少体现出了风水师的吃香。

      的们也讲风水。譬如应用科技研究院就曾经暴出过风水丑闻,就是因为这所本意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科研机构,竟然花费了几十万港元三度聘请风水师,就办事处及迁址事宜大看风水。除了不科学的科学院,警务处、消防处、运输署等机构也都会寻求风水师的意见,如当年九铁工程出现阻滞,就会邀请风水师从风水的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释。

      不过说到官员中最爱风水的,还要属前特首曾荫权。当年他从政务司司长官邸搬入礼宾府就职时,首要的就是花上几十万元修一座锦鲤鱼池(下图),迁养他心爱的九尾锦鲤鱼,以挡官刹。有风水大师剖析,这几尾鲤鱼一助曾荫权跃入龙门,功劳不小,礼宾府修鱼池既旺曾也旺港。

      风水里也蕴藏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的明争暗斗。最有名气的一次“风水大战”,莫过于汇丰银行和中银大厦的“”。

      汇丰银行地处扯旗山山脚的“龙”,因山坡形似低垂的马头,在维港饮水,故曾被风水大师寓之为有助提升运势的“天马饮水”。为了不让大厦前方再出现新的建筑物来这饮水之,汇丰银行于是将其前方一直到渡轮码头的整片地皮买下,发展成为公园,取名为“皇后花园”,以保持其风水之优势。

      在中国银行进入之前,汇丰银行的效益一直非常好,就在其业绩如日中天之时,中资背景的中行闯进了,并在其边上建起了中银大厦。

      中银大厦由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设计,整栋楼高300米,形状下大上小,以竹子节节拔高为形象,被贝聿铭充满诗意地形容为雨后春笋。可是大厦落成后,所占据的风水格局却给邻居带来了麻烦。的风水师出来说,中银大厦像一把寒光四射的尖刀,有许多尖角和刀刃一样的棱线,特别是那贝氏特色的“三角式”顶端,犹如犀利的钢刀,刀锋一面对着港督府,一面直指汇丰银行,占尽风水之余,也了督署和汇丰的贵气。

      于是,为了避开中银大厦那柄尖尖刀刃带来的坏运道,展开了一场风水大:汇丰银行在它的楼顶架了两尊钢炮,比林则徐当年抗英用的大炮还大,炮口瞄准中银,意为“刀来炮往”;而港督府则是“以柔克刚”,在面朝中银的方向种了六棵柳树挡刹,并在花园里修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旋转喷水池,寓“时来运转”之意。

      风水为什么可以在长盛不衰?这与特殊的人文社会分离不开。

      首先,的风水文化可谓是不同时期内地移民潮的产物。根据史籍和族谱的记载,最早迁徙的汉人是南宋一名叫彭桂公的客家人。南宋初年,彭桂公携子迁居至新界粉岭定居,至今其子孙已经繁衍了25代。元明时期,又有以邓、文、廖、侯、彭五大姓为代表的客家人迁移至新界,他们自成聚落,有土有财,具有相当的影响力。1842年开埠之后,越来越多的客家人来到发展,他们散处在港九各地,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一般说来,中国的风水理论定型于唐宋时期,并形成了以江西风水为代表的“形法派”和以福建风水为代表的“理气派”,理气派强调以“”、“卦理”论吉凶,于闽、浙、粤、赣等地区。所以,当作为风水载体的赣、闵、粤客家人徙居,他们自然也带来了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应该说是风水文化盛行的基本原因。

      其次,大众传媒的大肆渲染和公益机构的“风水行为”,也为的风水文化营造了社会氛围。的一些、经常会请一些“相学专家”谈运程、看掌相或讲星座,深受人的欢迎,不少和也专门辟有“紫微斗数论命”、“神机测字”或“易经占卜”等专栏,由堪舆学家回答读者来信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畅谈风水与命运,解答诸如“睡房布置不宜动”、“克夫克妻相”、“旺宅催财化煞”等问题,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而每逢新春前,各式各样有关年势运程的书籍更是犹如雨后春笋般霸满整个报档,据估计,每年全港运程书约有50多种,年销售量达40万本,若以每本50元计算,生意额高达2,000万港元。除的之外,一些公共团体也会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各大公园组织算命先生、风水先生为市民免费看相算命,运演生辰八字。

      再次,风水文化的盛行,脱离不开港英殖民时期的管治政策。当年的港英在“不干预”文化政策导向下,为本土文化发酵提供了一个相对包容宽松的。如此,算卜看卦、相命测字等风水习俗才有机会得以保存并壮大,乃至很多在内地已经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也能够在这块弹丸之地安身立命,如包山节、天后诞等。另一方面,港英奉行“经济挂帅”的经济政策,期间努力在社会中营造商业主义氛围,实用主义、工具逐渐成为人们价值尺度的标准,人在追求商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开始借助风水学说抚慰心灵。

      人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中,人人渴求上人,步入中产阶级置业安家。当富豪们长年拥有自己的御用风水师,因为相信风水而受益时,普通人士就更想借用外部力量助自己一臂之力,年年赚大钱,谋取人生的成功。而风水正是可以“夺神功,改”的重要元素,在人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

      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