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生肖 >

    馆藏清代十二时辰小药瓶 配十二生肖文图反映当时医学观念

    时间:2019-02-25 13:13:47 阅读:

      在满山药香的药王山和时珍山“陪伴”下,坐落于大学城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园中轴线上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显得风骨清奇。

      200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以搬迁大学城为契机,在新校区中轴线上为博物馆建造馆舍面积达1.42万平方米的新馆,并正式更名为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前身,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于1956年建设的中药标本室、药圃及1996年建设的医史馆,200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45周年校庆时,学校将这三个部分组合起来,命名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内,两个北部白犀的标本分别陈列左右,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在美国圣迭戈动物园和广州动物园进行交流活动时博物馆获赠的,据说北部白犀十分珍稀,全世界仅剩五只,且失去自然生殖能力,已濒临。而馆内的藏品,更是让人一日穿越古今,寻找中医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脉络。

      新快报记者在博物馆二楼的医史展区里面看到,从原始社会的砭石,商代的玉针、玉斧……各个时代的医疗工具、名医生平和医学著作的展品展现了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清代十二时辰小药瓶,两套药瓶均有以干支计时的十二时辰和十二生肖文字及图画,既可作为识别号码方便按时辰服药,也反映当时的医学观念。据说,如此完整的十二时辰药瓶,全国仅存三套,而馆内就有两套。

      博物馆中还藏有龙门石刻药方明代拓片,该药方刻于我国洛阳龙门石窟第十二窟,距今已1400多年。中医药博物馆内有拓于明初的拓本,文字完整清晰。龙门药方载方近200个,其中有许多独特的成就,如“疗小便不通方”,记载了葱管导尿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记载。馆内更为稀奇的是名医叶天士遗像,工作人员称这是博物馆其中一个“镇馆之宝”。叶天士本是清代温病医家,馆内收藏的遗像为其同时代的画家王晋所绘。画面中古松苍劲参天,松下叶天士一袭长袍,捻须微笑。刘海粟评价此画“运线方法,坚劲挥霍,色泽奇古”。

      不看不知道,这位捐赠者不但自己在医学方面学贯,号称“医林怪杰”,而且书画皆是上乘。从他的藏品上可以看出,一名医德医术俱佳的大医生,从来都有很强大的朋友圈!在一幅宋大仁先生生日宴画作上,记者看到,画周的题咏密密麻麻,全是当时国内的,梅兰芳题着“具济世,擅丹青妙手”,傅抱石则称“道与艺亘古相通,医道也,画艺也,今于大仁先生证之矣”,陶行知、马叙伦、蒋维奋等当时的知名人士都纷纷留言。

      上世纪80年代,时任广州中医学院教授、医史博物馆顾问兼医史文物资料研究室主任的宋大仁先生将自己私人收藏的这批展品悉数捐赠给学院,这成了今天博物馆的基础。

      1. 药圣韦慈藏塑像:韦慈藏,唐代京兆人,官至光禄卿,后辞官深入民间,常腰系葫芦,手牵黑犬,为民治病,疗疾,玄赐号药王,民间药王庙多韦氏。后人为与另一药王孙思邈区别,遂改称韦慈藏为“药圣”。

      2. 洗药池拓片:清代丘逢甲为罗浮山葛洪遗迹“洗药池”题句拓片,文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洗药去不还,古池冷浸梅花月。庚戌秋为冲虚观主题,丘逢甲”。

      4. 宋代王惟一著《铜人腧针灸图经》:是北宋天圣年间修订的国家针灸腧标准,著成后曾刻石于大相国寺,与针灸铜人共存于仁济殿,并陈列了近百年,与大相国寺的宏伟建筑相呼应,当时被称为汴京八景之一“资圣熏风”。这是一部历经战乱风波的医学著作,此为流传之残碑拓本。

      7. 清代名医叶天士遗像:由清代画家王晋绘,周围有刘海粟、马叙伦、丁福保、陈邦贤等十三位近代名人题跋,是人杰、画绝、字精的稀世藏品。

      8. 龙门石窟拓片:记载了有文献记录的第一次导尿术、宋代平江府(现苏州)地图——第一次出现“医院”机构、“疾”字、“病”字甲骨文等。

      12. 中药图片:有标本中心教师在全国各地采药收集拍摄的图片,是集摄影艺术和形象教学于一图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