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生肖 >

    高手是这样的

    时间:2015-01-22 14:12:19 阅读:

      青岛市黄岛区检察院检察官 潘伟口谈到初入职时的感受,潘伟说:“铺天盖地的失落,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劲使不出,又像是一脚踏在了云彩上,不着地、没有底。”

      口一个不起眼的小案被潘伟忙活成了一个“复杂”的“大案”,而潘伟也从中学会了很多,“我感觉自己就像武侠片中被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武侠高手,眼前一片豁然开朗。

      口奔波了一天一夜、一心想尽快向小军告知结果的潘伟才想起来,自己的老家也是,刚刚自己竟然和父母、祖母擦肩而过。

      口“那真是我第一次见这么大的阵势。”潘伟说,“要说一点都不发憷那是撒谎,但是心底真的是一点不慌,因为案子的办理程度我自己最清楚,我有信心能够舌战群儒。”

      潘伟,1982年出生的山东小伙,一米八多的笔直身板,一副半框的近视眼镜,一双弯弯的小眼睛。他的从业经历既简单又丰富。简单之处在于,自2008年进入青岛市黄岛区检察院,他6年没“挪窝”,一直在该院公诉部门工作;丰富之处在于,他这6年审查起诉各类案件42类410余件,办案正确率和有罪判决率均为100%。

      “这个小伙子,初入院时整天想着办理大案子,却总是不得其门,如今他已成长为一名成熟干练、安于的优秀办案人才。”该院一位资深检察官这样评价说。

      从检6年来,对于潘伟来说,有成功、有称赞、有掌声,但也有那些被微笑着的艰辛和背后的委屈、失落。一走来,潘伟对于公诉工作有了更多的思索和沉淀。

      作为一名基层检察院的公诉人,潘伟多数时间是辗转在公诉处、所、法院“三点一线”之间,忙着处理案里案外的大事小情。这些年来,他先后获得“青岛市检察业务尖子”“青岛市检察机关十佳公诉人”和“检察机关十佳公诉人”等荣誉。今年10月15日,他又被委委授予“全省人民满意的”称号。当同事们报之以赞许和羡慕时,他总是微微一笑:“其实没什么,都是大家支持和帮助的结果。”

      “小案子”打通“任督二脉”

      身为80后,潘伟从小就喜欢军人,与军校失之交臂的他,从穿上检察的那天起就向往着能办几个轰轰烈烈的大案子,能亲手将被告人送上审判庭。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工作时,他发现分到他手里的案子根本就是些芝麻小事:几千块钱的盗窃案、邻里间的轻案、酒后寻衅滋事案、交通肇事案……而那些被告人也经常是些老实巴交的工人、农民,甚至是一时冲动而犯了浑的大学生……

      这让雄心万丈的潘伟有点蔫,谈到初入职时的感受,潘伟说:“铺天盖地的失落,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劲使不出,又像是一脚踏在了云彩上,不着地、没有底。”

      然而,这样没底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有一个案子点醒了他。

      那是个“芝麻小案”,两个二十多年的老邻居因为房屋接山问题起了争执,一气之下,一人拿镢头将另一人打成了轻,对这个案子潘伟至今记忆犹新。

      案件事实清楚、充分,审查起诉工作不存在半点难度,虽然被告人老王头一直不松口赔偿,但是从办案的角度讲,提起公诉没有任何问题。

      在该案最后一次讯问结束前,潘伟程序性地问道:“还有其他要交代的吗?”被告人老王头随口嘟囔了一句:“反正这口气我咽不下去。”

      这句简单的抱怨,让潘伟的思绪难以平复:“案子诉出去看上去是完结了,可是对两家人来说,旧恨未消、新仇又结,这样下去,两家岂不真的成了冤家对头,日后低头不见抬头见,这样的争执很有可能再次发生,到底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可以预见的悲剧呢?”

      地发现问题相对于原地踏步而言,已经是向解决问题迈出了一大步,之后应该怎么做,潘伟很快就理出了思并一步一步付诸实践:他先是邀请来镇规划小组为两家了房屋界限;之后,促使两家达成赔偿协议;在进一步促成案件和解的基础上,提请检委会研究讨论对被告人作出不起诉决定;最后,请村委会召集村民,当场了对被告人的不起诉决定,并以案说法村民,切勿一时冲动、……

      一个不起眼的小案被潘伟忙活成了一个“复杂”的“大案”,而潘伟也从中学会了很多,“我感觉自己就像武侠片中被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武侠高手,眼前一片豁然开朗,”他说,“原来小案子里也别有洞天,很多时候向上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有时候多一点点的努力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快”“慢”变化中的协奏曲

      随着办案数量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累积,潘伟逐渐总结出一些办案技巧和窍门,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年龄一定要一核再核,再如,有些案子应该快办而有些案子则应该慢慢来等等,当然,都是在期限内。

      去年7月,16岁的小军因涉嫌贩卖毒品罪、盗窃罪和抢劫罪,被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提讯时,面对一脸冷漠、面带不屑的小军,潘伟内心五味杂陈:这样的年纪了数个还如此不知,之后的人生将会怎样度过?

      对于未成年人案件,潘伟都是尽量做到快速办理,但是对于这件案子,潘伟认为应该慢慢来,浪子回头金不换,他想通过自己多一遍的提讯和多一次的谈心,尝试着触动这个少年的内心,帮助他、,走出心理误区。

      然而连续三次的提讯换来的仍然是小军的不屑一顾。提讯结束后,小军的母亲更像是自己犯了错似的,羞愧地低声对潘伟说:“俺娃小,不懂事,虽然户口上是16岁,可实际够不上这岁数,能再给他一次机会吗?”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难道小军的真实年龄与他户口本上登记的年龄不符?要知道,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年龄上一天的差距都可能影响其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潘伟马上向小军的父母详细询问有关小军年龄的具体细节,小军的母亲告诉他,因为自己17岁时就生下了小军,所以小军一直上不了户口。而到了能上户口时,为了让孩子能早些上学,她就故意给小军报大了一岁。

      “那有没有小军的出生证明啊?”潘伟急忙追问。

      这对憨厚的父母却苦着脸说:“小军就是让邻村的接生婆接生的,没啥出生证明。”

      事不宜迟,为了核实这一重要信息,潘伟立刻出发,前往小军的老家寻找其他相关。经过一整天的奔波,先后调取了接生婆、村委会委员等多人的证言,小军的真实年龄很快得到了:他的确比户口上登记年龄小了整整一岁。

      而这意味着小军在实施盗窃行为及其中一起抢劫行为时,实际年龄并不满十四周岁。依照刑法,他对这两起犯罪事实不负刑事责任。

      带着收获般的喜悦,潘伟又连夜踏上了返程。回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三点多。看到到家的潘伟,还在睡梦中的妻子迷迷糊糊忍不住问了一句:“怎么这么快,没回老家看看奶奶?”

      这时候,奔波了一天一夜、一心想尽快向小军告知结果的潘伟才想起来,自己的老家也是,刚刚自己竟然和父母、祖母擦肩而过。

      慢慢地提讯、谈心,快速地取证、赶回、答复,谁能说这一快一慢变化间奏出的不是一首动听的协奏曲?小军涉嫌的也最终因年龄的变化,由原本的贩卖毒品、盗窃、抢劫三项变为抢劫、贩卖毒品两项。更让潘伟高兴的是,开庭审理时,法庭上的小军和当初那个在所满不在乎的小军已经完全是两个人,他认错、,希望、重新。

      在潘伟看来,“不法意,不绝人情”是一名公诉人办案的最高境界。他说:“虽然我不一定能完全达到,但是我可以尽可能接近。”

      不放过一个细节

      著名的小说家冈察洛夫曾说过:“观察和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而通过一起又一起经办的案件,潘伟自己则总结出:“有一颗善察的心,不放过一个细节,这是一名公诉人做到不枉不纵的基础。”

      2010年3月,黄岛区大场村村民丁某将16岁的智障女孩小李骗到家中后与之发生性关系。丁某涉嫌一案审查起诉任务由潘伟承担。

      查阅案卷时,潘伟仔细审查了有关小李鉴定的意见,其中结论部分显示李某为中度发育迟滞,无性防卫能力。

      作为公诉人,潘伟对于这份鉴定意见的意义非常清楚,有关小李是否具有性防卫能力的认定,直接关系到丁某的量刑。但是,对于该鉴定意见中各具体项目的含义和标准,首次办理涉及病被害人案件的潘伟并不明白,这些项目与鉴定结论是什么关系、是否会影响鉴定结论呢?

      潘伟先是请教了一位老公诉人,正在忙着的老公诉人没空跟他细说,只是匆忙地回答他:“看最终结论就行,其他的具体项目谁看得懂?”

      听到前辈的解答,潘伟也觉得自己可能有点太多事了,可是放下鉴定意见后,他总是感觉心里不踏实。疑惑背后的职业责任感很快占据了上风,潘伟决定要一探究竟、弄个明白。他从网上搜到了作为鉴定标准的《中国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B3)》,阅读晦涩而冗长的标准对于法科生来说非常吃力,但他还是硬着头皮细读了一遍。

      读完后他发现,该鉴定标准中有关中度迟滞的诊断标准是:智商34至49,不能适应在校学习……而对小李的鉴定意见中,结论为中度发育迟滞,可智商却是67,明显高于中度迟滞智商34至49的标准。这意味着什么呢?

      潘伟又将求助的目标投向了本院的,在将该情况告知后,告诉他,这份鉴定意见可能存在瑕疵。

      到底是鉴定结论出了错还是智商测试有问题?潘伟在心惊肉跳的同时有点庆幸,幸亏自己一究到底,否则,这一瑕疵很可能影响案子的定性,即便最终通过法庭审理查明了,也无疑会是自己公诉生涯的一大败笔。

      案件退回补充侦查后,机关与鉴定机构沟通,得到的回复令人哭笑不得,原来是工作人员失误将数据输入错误。最后,经机关重新委托,鉴定机构重新出具鉴定意见,小李智商为47,各项指标都符合中度发育迟滞标准。而丁某因罪被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一偿夙愿办大案

      6年的历练,让潘伟拥有了一双慧眼、一颗慧心,他也因此脱颖而出,成为了公诉科里的业务“大拿”和“顶梁柱”。

      2010年6月,他终于一偿夙愿,第一次办理了他梦想中的大案。这是他所在的基层检察院受理的首起性质团伙犯罪案件。23名犯罪嫌疑人,数十起犯罪事实,近百本卷。

      面对这样的大案,潘伟内心充满着激动、忐忑和兴奋,他摩拳擦掌,信心满满,跃跃欲试。

      然而,要把案子办好光有肯定是不够的,诉得出、判得住才是硬道理,这需要公诉人将案情、案卷抠透吃准,对每一起犯罪事实及所涉及的都审查明白。而这些对于没有涉黑案件办案经验的潘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属狗的潘伟充分发挥了他的“狗”,苦不怕,累不怕,真正开始了“白加黑”“5十2”的工作节奏,上百本的案卷,他一页页地翻看核实,一遍不行再看第二遍、第三遍,有的地方甚至需要九遍、十遍,他前后往返机关上千次,提出补充侦查40余项,形成近百万字的审结报告和2万余字的。3个多月没休过一天假,没在晚上10点前回过家。

      同样是检察官的妻子给了他全心全意的支持,在孩子生病时没对他发过一句牢骚,却对他熬红的双眼和不时发作的腰肌劳损心疼不已。

      经过两次退回机关补充侦查,案子终于移交法院审理,而开庭时21名律师再次让潘伟长了见识。

      “那真是我第一次见这么大的阵势。”潘伟说,“要说一点都不发憷那是撒谎,但是心底真的是一点不慌,因为案子的办理程度我自己最清楚,我有信心能够舌战群儒。”

      潘伟的信心既来自于他对案件的总体把握,也源自他日常的积累。开庭审理期间,他正如他心中的偶像、有着“公诉之神”美誉的高等法院检察署检察官张熙怀在《公诉》中提到的那样:拿出了信心、摆出了架势、荡涤了大脑、了斗志,对人的理由予以了有力的还击……

      3天后,庭审结束,潘伟的表现赢得了、律师和旁听群众的一致好评。张某等23人性质犯罪团伙也都得到了应有的惩处,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六年,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5人。

      在这之后,院里审查起诉的称得上“大案”的案件承办人当中,往往有潘伟的身影,他已经由初入院时那个想着大案子却总是不得其门而入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公诉人。伴随潘伟成长的一件件案子也让他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成功不一定是超越他人,更多的应该是不断地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