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冉科技

动态

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斌:以数智化建设为契机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促进产业共赢

时间:2024-12-14 13:14 阅读:

  飞、复旦大学等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并已在行内搭建千卡异构算力集群,构建多层次、多能力、多形态的千亿级金融大模型。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已落地40多个场景。比如,在风险防控领域,基于大模型打造覆盖一二三道防线的风险防控助手,提供信贷智慧问答、授信报告风险识别、审计数据分析、审计报告辅助生成等能力,正推动零售信贷“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智能支持,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在反洗钱、反欺诈领域,基于人工智能实现隐案模式智能挖掘及智能分析,并搭建端到端智能筛查模型,支持集团内全渠道多场景智能预警,大幅提升反欺诈、反洗钱筛查效率及响应速度;在客户服务领域,基于大模型打造客服坐席智能助手,将人工智能嵌入客服坐席“事前、事中、事后”场景,实现话术生成、智能外呼、智能质检、工单小结等全流程辅助;在办公辅助领域,为全行员工提供全自然交互模式的智能制度问答、公文事务、员工服务、党建事务等能力,提升办公效率与员工体验;在信息科技自身能力建设领域,将大小模型融入研发流程,支持技术人员开展代码补全、代码解释、代码优化、函数注释、单元测试代码生成,以及生产运维的可视化、自动化等工作,提升信息科技基础能力,实现降本增效。

  当然,在新技术带给我们便利性与时效性提升的同时,我们需要高度关注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比如,在数据方面,数据融合造成的信息安全、隐私泄露风险频发,数据可信仍缺乏有效的管理、度量机制;在算法方面,信息茧房、大数据[*]熟情况时有出现,算法不可解释、不可控性仍难以解决,针对复杂模型的测试方法论尚不完备,测试质量有待提升;在算力方面,单卡性能、算力组网存在上限瓶颈,GPU算力在高并发支撑、高可用服务方面仍有不足,生产运维自动化、智能化尚未完全实现;在全流程效率方面,人工智能应用的研发效率仍然不足,数据积累、算法迭代和测试效率难以满足快速演变的市场需求,模型生产线的转化效率仍需进一步提升。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对于以上问题与新的变化,我提三点建议:

  第一,产研融合、创新共赢,建设数智融合金融应用产业生态,提升技术成果转化效能。指出,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跨界融合、产研协同既是创新趋势,也是历史经验总结。建议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合作,提升前沿技术转化效率,扩大先进成果示范效用;在数据、算法、算力、应用场景方面联合攻关、协同发展,寻求特定规模下的最优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加强对人才的联合培养,依托上海优质的教育科研资源及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等产业综合,做好高校教育资源同产业应用的衔接,开展职业技能规模化培训,加快培养产业急需的算力组网、超大模型、可信算法、新型数据库等方面的工程化实施人才。

  第二,夯实底座、创新发展,盘活数据资源,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11月25日,国家数据局印发,到2028年将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建议金融机构以此为契机,积极对接国家及省市可信数据空间,利用多种方式用好外部数据;同时,构建企业自身的基础数据底座,强化数据治理,高效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在此基础上,发挥先进技术的赋能作用,以业务效果为指引,构建可以快速验证、灵活迭代的人工智能基础环境、应用架构,以及可弹性扩展的算力,支持业务的快速发展。

  第三,科技向善、守正创新,关注人工智能安全伦理,建设可信、公平的人工智能金融应用。自11月12日起,国家网信办等四部委联合开展“清朗·网络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深入整治“信息茧房”,落实算法安全主体责任,增强算法向上向善服务。金融机构在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同样应高度关注科技伦理和数据伦理治理,强化人工智能应用的保障机制,筑牢底线,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模型评估与常态化监测机制,增强模型的安全防护,通过模拟对抗及时发现安全风险漏洞并采取加固措施,提升模型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可信人工智能研究,提升模型可控性、可解释性、决策透明度,防范AI幻觉等新技术风险,以负责任的金融理念为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