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角逐3亿新赛道,保险如何率先“卡位”
3月初,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喊话,“银行业、保险业要做好对新市民的服务工作”,3月4日,银保监会与央行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再到近期各地银保监局对这项工作的密集部署、积极落实,“新市民”仿佛成为保险业服务与掘金的新蓝海。
今年3月以来,“新市民”在金融圈成为高频热词。3月2日,郭树清在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发言时透露,银行业和保险业将在2022年更有针对性地支持扩大消费、扩大投资。这其中,就包括做好面向“新市民”的服务工作。
按照《通知》给出的官方定义,“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而来到城镇常住,未取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尚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值得一提的是,按照这一范围划定,我国的“新市民”目前已有约3亿人。
如针对“新市民”创业就业保障,《通知》提出保险业应面向“新市民”较为集中的行业开展产品创新,加强与工伤保险政策衔接,发展雇主责任险、意外险等业务;对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职业风险突出的新市民,扩大保障覆盖面。
在商业健康险供给上,《通知》鼓励保险机构与医保部门展开合作,开发不与户籍相挂钩的普惠型商业健康险;针对短期工、临时工等群体,提供更加灵活的健康险产品;鼓励险企主动对接新市民所在企业,提供团体健康险产品。
如在保险业服务“新市民”工作方面,北京银保监局4月11日就发文指示辖区内各家保险机构,分别从“新市民”创业就业、住房安居、职业教育与子女教育、融资增信支持、农民工工资保障、健康与养老保障等重点领域做出产品与服务创新。
从市场层面来看,“A智慧保”注意到,近期有众安保险、平安产险等部分保险机构面向“新市民”群体加大保险产品创新与推广力度。其中,众安保险为更好满足灵活就业人群的保障需求,联合蚂蚁保最新上线了“灵活工作保”,该款保险可支持用户按天投保,最高保额达50万元。据众安保险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紧跟国家对新就业形态用工的规划,响应监管部门推动提高“新市民”保险保障水平的号召,公司创新开发了该款新就业形态用工责任保险。
此外,平安产险近期则针对个体工商户群体重点推广“店家宝”保险产品。据悉,该款保险既可保障被保险人因火灾、自然灾害等造成的店内财产损失,还可以为被保险人的员工、家庭成员以及因经营期间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的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提供理赔保障。
查阅资料可以发现,早自2006年起,就先后有青岛、西安、沈阳及长三角等地的一些城市政策关注到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代表的“新市民”。而伴随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新市民”数量也在迅速扩容,对于商业机会嗅觉敏锐的保险机构来说,并不会忽视“新市民”群体潜在的保障缺口。
针对这一现象,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王言指出,首先从供给端来看,一方面由于险企对“新市民”相关风险数据的积累较为匮乏,在定价和风险管理上存在困难,容易面临承保亏损风险。另一方面,针对“新市民”专属保障,险企也尚未找到最佳用户触达路径,转化率不足。其次,从需求端来看,很多“新市民”缺乏保险意识,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新市民”一般不愿意花太多钱去购买商业保险。
另一大型财险公司分支机构项目经理也曾告诉“A智慧保”,由于全国各个地区的人员医疗赔付数据尚未打通,以雇主责任险为代表服务“新市民”的重点险种,在赔付风险上敞口较大,数据信息不透明叠加低价格竞争,相关业务很容易出现承保亏损,因此单靠保险公司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与医保、地方政府部门等形成合力。
上述众安保险相关责任人也介绍称,公司在开发“灵活工作保”过程中,为做到投保、核保、承保、理赔全方位线上化,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需对业务形态有全面认识,有全方位的数据、系统、风控逻辑来支持产品顺利运行。因此,针对该产品定价上面临的挑战,公司在费率厘定时已经充分考虑了潜在的损失并附加了一定的风险边际。遵循尺度一致的业务标准和理赔规则,以杜绝相关欺诈和骗保风险,保证赔案的真实性。
如福建银保监局就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新市民”群体普遍存在抵质押资产不足、收入与还款不匹配、信用信息欠缺、金融知识与意识较为匮乏等金融资质缺陷,这也致使金融机构在收益成本匹配、风险管控等方面存在障碍。
不过,对于“新市民”保险服务中广泛存在的难点,已有地方银保监局联合当地政府、保险机构做出了针对性应对。如福建银保监局就采取“一司一策”的特色方案,选取人保财险、国寿财险等保险公司结成共保体,在三明为“新市民”提供起付门槛低、赔偿比例高的“普惠医联保”产品,并提供线上免费诊疗、就医直通等增值服务。
广东银保监局则着眼于金融服务与“新市民”就业、住房、医疗政策之间的衔接。据广东银保监局副局长王吴庆介绍,为加大对“新市民”住房的支持力度,佛山银保监分局指导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在全国首创“政府+保险+科技+服务”的出租屋安全管理新模式。此外,广东银保监局还联合政府部门率先将“新市民”纳入广州惠民保“穗岁康”的保险保障范围。
宁波银保监局指导当地保险机构创新推出“新市民综合保障保险”,依托宁波市流动人口量化积分管理机制,为量化积分30分以上、年龄16-60周岁的“新市民”,提供意外身故、意外残疾、意外住院津贴、家庭财产等多重保障。据介绍,该险种主要采取政府主导、梯度补贴、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方式推广,前期在宁波镇海区试点,逐步惠及全市500多万“新市民”。
“在产品创新方面,险企可以从场景需求角度出发,积极与新市民就业集中的企业或提供灵活就业岗位的平台进行合作,这些平台既有客户群体也有相应的健康体检数据,从市场规律上看,落地的可能性和效率会更大、更快一些。”徐昱琛建议道。
于保险业而言,尽管在“新市民”产品与服务创新方面,尚存数据匮乏、客户转化率不高等诸多痛点,但从大的国家战略和商业机遇角度上看,保险公司若能提前卡位,开发出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将对险企高质量转型起到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