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济南人社坚持改革创新赋能事业高质量发展
破解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关键在守初心和担使命,找准新时代改革发展新方位,把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人社事业始终与民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必须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每一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制定政策、执法监管、经办服务等各个环节,精准施策、精细实施,让群众看得懂政策、享受到权益、体验到便捷,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正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壮所言,近年来,济南人社事业始终以推进改革、助力发展、改善民生为主线谋划发展蓝图,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奋力书写新时代赶考路上的人社篇章和民生答卷。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济南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五年来,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08%以下,远低于4%的规划目标。
2017年在山东省率先试点开展个人申领职业培训补贴直补模式,2018年依托济南市家庭服务业协会在山东省率先试点开展职业技能自主评价……为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济南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同时,创新“直播带岗”、“码”上就业、“云探厂”等招聘方式,每年举办线上线场,今年为比亚迪、吉利汽车等全市重点企业解决规模性缺工3.5万人。针对就业困难人员,不断完善就业援助政策,扩大援助对象范围,累计帮扶6.74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消零。聚焦农民工子女入学难、落户难、住房难等十大难题,建立了市、区县、街镇、村居和企业工地的五级农民工服务网络,创新实施“服务一揽子、就业一条链、维权一站式”农民工服务模式。
为鼓励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创业者破解资金难题,济南将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由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十大千亿产业领域自主创业的,贷款最高额度提高到30万元。同时,打造综合性、链条式、专业化的新型“双创”载体或平台,目前已有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1家、省级25家、市级59家,在孵企业1.6万个;济南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认定为第五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累计孵化企业94家,带动就业924人,招商引资3932万元。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为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竭力让更多人解除后顾之忧,济南不断筑牢织密社会保障网,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17年的349.34万人增长到如今的486.93万人。同时,围绕智慧人社建设,聚焦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智能便捷社保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群众满意的社保经办服务。
如今的社保经办大厅,再难见长队排起,因为线上服务已成为社保经办的主渠道。今年以来,线%以上,工伤保险待遇申领、劳动能力鉴定、社保卡办理等业务也已实现全程网办。群众网办业务时遇到问题怎么办?全年无休“问办一体”的社保智能云服务平台来帮忙。我市社保服务开启“云窗口”,为企业群众提供“智能+人工”咨询、线上帮办、远程经办服务,以、语音、文字多种形式实时帮助群众线月上线以来,已累计为企业群众提供线余万次。
为提供更加多元化、便捷化、人性化的社保服务,济南社保在“不见面”服务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比对实现“政策找人”,社保降费惠企、工伤伙食补助费发放等一系列惠民红利实现“零申请”“精准推送”,仅降费一项累计为全市参保企业和群众减负189.9亿元。
针对需要线下办理的业务,依托银行、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着力打造社保便民服务圈,实现家门口“就近办”。目前,全市共有580家即时制卡银行网点和101家社区银行便捷服务网点,群众可以选择就近的银行网点和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相关社保业务。
“人才兴,事业兴”,人才资源始终是第一资源。市人社部门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集聚的磁场效应,着力打造“才聚泉城”引才品牌。经过十年深耕厚植,先后与92所国内重点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辟引才专线条,赴全国开展人才智力对接活动150余场,服务用人单位2486家,对接洽谈各类人才10余万人。
2021年4月,济南建成全国首个全域化、一体化、智慧化人才数据中心——“数聚才智”大数据平台,打通了公安、社保、教育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建立了以人才身份证号为唯一识别码的人才数据池,历史上首次摸清了全市人才“家底”。同时,坚持人才计划与产业规划融合,绘制了全国首个“产业人才地图”,直观展现产业人才结构性矛盾、错配状况及紧缺指数,开启“按图索骥”精准引才的新模式,构建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产业承载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链。
近年来,济南主动适应人才服务需求的新特点、新趋势,着力打造服务效率最高、服务体验最好、获得感最强的人才服务生态。2018年,率先出台《济南市高层次人才精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细则》,为高层次人才自动配发象征人才身份、兼具扫码功能的“泉城人才服务金卡”,提供旅游健身、休假疗养等19项绿色通道服务和36个市场主体提供的专属服务,累计配发2.49万张。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更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2021年10月,我市电子劳动合同平台上线运行。“秒签、零跑腿、易管理、防丢失”等一系列优势,让电子劳动合同成为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举措,实现签约数据依法共享、实时查验和惠企便民智能服务全天候。目前注册企业605家,签署电子劳动合同1.2万份。
随着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长、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和仲裁机构公信力提升,近五年我市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数量年均增长率近30%,通过调解和仲裁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近15亿元。为畅通农民工工资维权“绿色通道”,全市13个区县仲裁机构全部挂牌成立农民工工资速裁庭,并在市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派驻仲裁庭,业务骨干直接进驻一线窗口值班,实现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当日立、当日调”,为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保驾护航。
为加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基层协调治理和监管能力建设,济南在全市推行工程建设项目街道“工长制”,建立了170名“工长”和650名网格员的基层队伍,形成了市、区县、街镇三级联动根治欠薪工作新格局。同时,联合市总工会建立“一站互联”劳动法律监督协作机制,市区两级工会、人社部门合作设立劳动法律监督工作站,为劳动者维权提供便捷的服务。截至7月底,全市工作站累计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223人次,成功调解劳动纠纷586起,涉及劳动者1000人,为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422.7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