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可转债发行规模达125.17亿元
记者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已有42家上市公司实施定增(按定增股份上市日),合计募资593.76亿元;3家上市公司实施配股(按股权登记日),合计募资256.16亿元;9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按发行日期),发行规模合计为125.17亿元。至此,上市公司再融资合计为975.09亿元,定增、配股、可转债的融资规模占比分别为60.89%、26.27%、12.84%。
可转债的不断发展也得益于政策的推动,2017年2月份,证监会对再融资政策进行调整,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可转债等其他产品进行再融资。而在2017年之前,可转债的融资规模仅占再融资总规模的1%左右,发展至2021年,可转债的融资规模占比已超20%。2020年至2021年,可转债发行规模分别为2714.31亿元、2897.12亿元,远超同期配股融资规模。
同时,在去年A股再融资规模前十的项目中有5单为可转债项目,包括兴业银行(22.300, 0.12, 0.54%)(500亿元)、南京银行(10.160, 0.16, 1.60%)(200亿元)、上海银行(7.160, -0.02, -0.28%)(200亿元)、东方财富(27.530, 0.06, 0.22%)(158亿元)、杭州银行(14.740, 0.00, 0.00%)(150亿元)。可以发现,金融业是可转债发行的主力军。
可转债融资相对于定增、配股具有哪些优势,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转债同时具备股票和债券的双重属性,与纯债券相比,可转债的违约风险更低,与股票相比,可转债的发行条件更为严格,相对挑出了一些优质的公司,所以可转债能够保证资产质量相对更为优质。可转债能够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做出较好的平衡。首先,可转债的收益可以实现保底,因为它本质上还是一种债券,发行人有义务偿还本金,并按照约定支付利息,所以对于投资者的本金是绝对安全的。另外,可转债同时是一种期权,投资者可以根据前期约定的转股价与股票市场价格相比较来决定,是否把自己手中的债券兑换为股票。相较于其他融资方式,可转债融资成本更低;对于发行人而言,发行可转债期限较长更有利于解决短期资金紧张的问题,短时间不用考虑还款压力。”
近年来,可转债二级市场表现屡超预期,也进一步助推一级市场投资者申购热情持续走高,可转债网上申购量屡创新高。不过步入2022年,可转债市场持续震荡,中证转债指数跌幅为4.53%,其中2月14日的跌幅达3.01%。
可转债市场总体表现优异,公募基金对可转债的增持幅度也有较大提升。Wind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公募基金持有可转债的规模为2605.1亿元,增持金额为418.2亿元,增持幅度为19.12%。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赵亚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转债虽然是债券,但又有股票的性质,相比定增和配股,中小投资者买卖可转债没有锁定期,更加灵活。但可转债如果估值较高,也会有一定风险,投资者宜关注那些估值较低,发行公司经营良好的可转债。”
截至2月16日,全市场已经没有低于100元的可转债。391只可转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为35.12%。蓝盾转债(208.910, -0.38, -0.18%)转股溢价率最高,为289.64%,横河转债(327.050, 6.15, 1.92%)紧随其后,为247.42%。
“需注意可转债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正股波动大容易引发相应可转债的价格波动,部分偏离合理价值区间的可转债需理性看待。”陈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