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2022年已新增超2亿例,新冠大流行今年能终止吗?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不用这么做……和你们一样,我也希望这场大流行已经结束。”4月11日,费城公共卫生专员谢丽尔·贝蒂戈尔(Cheryl Bettigole)在宣布恢复口罩令时无奈地说道。
4月13日,世卫组织新冠大流行突发事件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认定,新冠大流行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各国随时做好应对准备。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还远未到放松警惕的时候”。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4月12日报告了这一数字,世卫组织则于4月14日正式报告了这一消息。全球人口大约79亿,这意味着,全球范围内,不到16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感染过新冠病毒。
自疫情暴发以来,许多研究人员指出,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检测能力并不相同,实际的感染数极有可能远高于报告的确诊数。即使是在检测能力较强的美国,美国疾控中心此前也曾指出,该国报告的感染数估计不到实际感染数的四分之一。
在整体检测能力、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非洲地区,这一问题可能更为突出。世卫组织上周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综合分析了超过150份独立研究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到2021年底,整个非洲地区大约65%的人口都曾感染新冠——这个估计数字是官方统计数的97倍。
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HME)4月初发布在《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指出,通过对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感染病例的综合分析后发现,从疫情暴发至2021年11月14日,预计全球33.9亿人都曾感染新冠病毒,占到全球人口的43.9%。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分子微生物和免疫学教授安德鲁·佩科斯兹(Andrew Pekosz)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以来新冠确诊病例激增实际上是自去年12月就开始的奥密克戎感染潮的一部分。一些国家稍早前就已达到感染高峰,另一些国家则相对稍晚出现感染高峰。
进入新冠大流行第三年,疫情仍在加速蔓延。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亿例用时一年有余,从1亿例增长至2亿例用时六个月,从2亿例增至3亿例用时五个月,从3亿例增至4亿例用时仅34天,从4亿例增至5亿例用时两个月左右。
“从我们的模型和实验数据来看,今年全球病例仍在激增是意料之中的。”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流行病学专家埃德温·迈克尔(Edwin Michael)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许多亚洲国家正在首次经历奥密克戎浪潮。在韩国,该国自2月以来新增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持续攀升,目前是全球一周日均新增确诊病例最高的国家。路透社分析称,目前韩国日均新增确诊病例超过18.2万例,占到全球新增确诊病例的四分之一。
美国今年1月经历了奥密克戎感染高峰,当时日增确诊病例曾突破90万例。此后,美国疫情得到缓和,进入3月以来,美国日增确诊病例再未超过5万例。然而,近段时间以来,美国超过一半州的感染人数再次上升。
自全球疫情大规模暴发以来,新冠病毒已多次变异,一些变异对疫情并未造成影响,另一些变异则给疫情带来重大变化。目前,被世卫组织列为“须关切变异株”(VOC)的变异株共五个,分别是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和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奥密克戎。
XE重组体今年1月首先在英国被检测到,初步研究显示,其社区传播优势比BA.2增长了10%。此外,世卫组织日前将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重组体XD列为“监测中的变异株”(VUM),但目前并未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传染性更强。
“随着新冠疫情持续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传播,更多的新冠变异体、重组变异体的出现是可以预见的。”世卫组织发言人塔里克·亚沙雷维奇(Tarik Jasarevic)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世卫组织正在持续监测这些新变体的演变,评估其带来的公共卫生风险,但迄今为止,并未看到流行病学上或致病性上的明显变化。
迈克尔则指出,随着疫情持续,变异体会随着病毒一起进化,甚至随着疫苗和自然感染增加导致的免疫选择压力增大,其出现的频率会更高。但整体来看,这些新变体的选择更多地发生在传染力上,而非疫苗逃逸和致病性上。
“这意味着,即使这些新的变体会导致感染病例增加,它也不会引发大规模的住院情况。”但迈克尔也提出警告,随着免疫力逐步下降、社会开始全面开放,病毒大范围的传播可能不可避免地会开始影响那些脆弱人群,如老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届时住院率和死亡率可能会再次上升。
从2021年末开始,世卫组织曾多次表示,2022年必须终结新冠大流行。然而,2022年的头四个月内,全球新增确诊病例超过2亿例,超过70万人感染后死亡。许多人不禁发出疑问,今年真的能终结新冠大流行吗?
对于这一疑问,世卫组织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并未正面回应。亚沙雷维奇仅再次强调,为了结束新冠大流行急性阶段,科学家们研究出的有效疫情防控应对工具必须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得到快速、公平的分享。2022年,我们必须实现到年中时期,让每一个国家至少70%人口接种疫苗的目标。
佩科斯兹则认为,如果能够让更多的人接种疫苗、让更多的人拥有抗击疫情的各种工具,那么我们可以减少重症病例并进一步减少感染病例,从而逐步结束大流行。他同时强调,在大流行仍在持续的当下,继续开展检测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准确追踪病例。
在奥密克戎感染高峰过后,许多国家调整了检测策略,大幅减少检测数量。美国华盛顿大学流行病学家、曾在美国疾控中心工作的阿里·莫克达德(Ali Mokdad)对《纽约时报》称,缺少检测将导致非常“危险”的情况,“如果你不做检测,你就无法知道你面对的是什么变种”。
世卫组织指出,最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新冠病毒虽然继续变异,但随着疫苗接种和感染获得的免疫增强,它引起的疾病严重程度会逐渐降低。在免疫力弱化时,可能会出现新增确诊和死亡病例的阶段性上升,这就需要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的加强针接种。
而最坏的一种情况是,可能会出现新的毒性更强、传染性更强的变体。面对这种新的威胁,人们通过此前的感染或是接种疫苗获得的保护力,可能都将迅速减弱。这个时候可能会需要更新当前的疫苗,并确保那些易感脆弱群体能够接种新的疫苗。
“新冠大流行可能会进入一个振荡期,即它不会完全消失,而会周期性地反弹——间隔期长度则取决于一个群体免疫力的强度和持续性,以及新出现的变异体的传播性。”迈克尔称,只要新冠病毒不进化成一种更危险的形式——从进化上来看这不太可能,我们可以通过周期性接种疫苗和保护好最脆弱群体,持续忍受并与大流行共存。
迈克尔认为,在恢复“正常”社会生活和防控疫情之间寻求平衡,最佳途径是将接种新冠疫苗加入到接种流感疫苗的安排之中,大约每6-12个月接种一次。他指出,这将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减少引发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但是,“仍需对病毒进行持续的基因组监测,以在必要时更新疫苗”。
谭德塞4月13日称,“目前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是接种疫苗,并在收到建议时接种加强针。同时继续佩戴口罩,尤其是在拥挤的室内场所”。他强调,弥合全球疫苗接种差距是提高人口免疫力、抵御未来新感染潮的最佳方法。